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媒体艺术的空间形态及舞台美术设计

【作者】 陆 霞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艺术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多媒体艺术空间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其中主要包含了物理、视觉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在多媒体艺术当中物理空间的形成是对于客观物质的视觉经验为主要建立点的,由日常所说的长宽高和物理的瞬间凝固表现出来。多媒体艺术中对于视觉的呈现主要来自于观看者的观看角度,以及其影响因素。视觉时空实际上是物理时空的一种艺术在创造,以视觉经验为基础,使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的对于物理时空整体结构的把握。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空间形态 舞台美术设计
  一、多媒体艺术的空间观念
  多媒体艺术空间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其中主要包含了物理、视觉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在多媒体艺术当中物理空间的形成是对于客观物质的视觉经验为主要建立点的,由日常所说的长宽高和物理的瞬间凝固表现出来。多媒体艺术中对于视觉的呈现主要来自于观看者的观看角度,以及其影响因素。视觉时空实际上是物理时空的一种艺术在创造,以视觉经验为基础,使图像和文字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的对于物理时空整体结构的把握。多媒体艺术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于实际物理空间以及视觉空间的在创造,将多媒体艺术所要表达的信息呈现在二维的平面上,从而描绘出视觉概念的某些本质特征与结构。多媒体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创造,不是对于物理空间以及视觉空间的简单重组,而是在二维平面上,以环境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多维虚拟空间感,对于现实的物体进行分离组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再创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虚拟空间状态物体,多媒体艺术的空间形态设计是对于这种特殊的空间关系的再创造。
  二、多媒体艺术空间中的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是计算机图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机械设计以及制造等技术共同作用,最终在其基础上综合发展的产物。通过计算机的创造我们能将虚拟的物体转化为实体的。多媒体艺术在虚拟空间之中,利用信息和创造艺术的手段进行设计与创造,从而将为我们的各个感官呈现出来的虚拟的幻觉空间,并通过虚拟的程序将空间展现出来。很多博物馆的会展大厅之中,在其入口或者出口会陈列利用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将所展览的内容,其历史沿革,物品风貌进行展现,尽管这些都是在虚拟空间上的展示,但是这种虚拟场景依然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所有参观者的眼前,为参观者提供身临奇景的感受与真实的体验,之中设计就超越了原本的物理空间限制。
  三、多媒体艺术的空间构建
  多媒体艺术是多种媒体在发展之中,通过自身优势所呈现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多媒体艺术将视频、图案、声音、文字等集中在一起进行表现,尤其是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后,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质,也改变了人们印象之中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从目前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多媒体艺术是具有链接性质、互动性质以及展示性质的,多媒体艺术实际上以及成为了一种超越文本信息以及语言信息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新的视觉感官刺激的艺术形式。
  基于时间的空间构建,多媒体艺术的空间实际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通过时间对于空间进行表现,那么在多媒体艺术设计之中也可以通过时间进行虚拟空间的展示。其中主要包含了静态,动态等各种时间形式。
  四、舞台美术设计艺术与制作技术
  现阶段,接受过舞台美术专业教育的人虽然能够容易读懂舞美艺术,但很多都不会去设计舞美艺术,因为他们把舞美艺术理解为舞台技术了。简单来说,就是把艺术理解为技术了。我们的舞台美术设计师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根据剧本的提示和舞台导演的要求,我们应该表现什么,然后在想怎么表现,用什么途径去达到目的,这时候才到技术层面——具体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段。如果象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指导舞台美术知识的老师而言,那只能是算个艺匠而已。因为他们学的是技术,而不是设计艺术。
  我们所学的西方舞台美术艺术是肤浅的,因为我们只学到了理论,虽然我们的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称赞,但见多识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我们做的舞台艺术品与西方同龄人相比,就不如人家呢?并非说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而客观地分析,因为我们没学到艺术,一些或许称为深层次的艺术理念,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浅层次的艺术,以及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当然技术是可以实现很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创新实践,作为一种科学艺术而言,现阶段正处于一个技术与艺术的交界处。能说制作小提琴是技术还是艺术呢?可称国内词曲创作大师的李宗盛先生目前就在作这样的工作,高级手工定制小提琴,为每个有需求的音乐工作者定制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小提琴,也为他自己热爱的这份音乐梦想完成着心愿。艺术感悟力与技术能力当然缺一不可。但艺术感悟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的,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
  舞台美术的艺术设计概念是讲不清楚的,同样的剧本,同样的舞台,这个舞台美术设计艺术家的回答不一定是另一个舞台艺术家的回答,但这两位艺术家艺术风格迥异,因为艺术不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无形即形”。而技术呢,则是讲得清楚的,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可以通过先理论后实践,经过反复练习即可达到一定的技艺水准。
  我们现在一些专业舞台美术中极端的教育方式是狭隘的。比如,一条小木船上挤那么多人过河,也许还没到达对岸,船已经沉了,又或者一些人已经掉下了河。如只能按这种方式过河,还不如教他们造船、游泳或放弃过河——况且,有些人是不可能过得了河的。这里只是想说,艺术与技术的共性与特性。不是非要把艺术和技术在这分开,而如果过分的追求一个技术,那么艺术成分就会相对减少,反之,如果设有雄厚坚实的技术作为基础支撑,艺术要想提高也是不可能的。可能的,就像搞绘画艺术的人一样,如果艺术感悟力强,灵感丰腴,却表达不出来,或者说不知道用怎样的绘画技术才能表现出来自己想表达的作品意境,那么最终就还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工作者。搞艺术的人是需要一定的悟性的,而想入非非的艺术也只能是“水中月”、“空中阁楼”。不过农民画又是个例外,那是任何专业画家都学不来的,因为专业画家他们所受的约束太多,想的太多,纯朴的内心太少,那么想表现纯朴的画面就很难了。可朴实的农民可以什么都不管,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随你仁者智者。
  如果具备雄厚坚实的技术功底,与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心随所欲”无形即“行”,那么开放的头脑将不再受技术的约束限制。如果舞台设计艺术与制作技术兼具,以技术支撑艺术,以艺术包装技术,那么一个好的作品也将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