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成功的秘密

【作者】 王小芬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备受重视与瞩目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让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成功呢?结合本人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本文从合理分组、合作方式、教师主导、科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探索与思考,力图找到让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成功的秘密。本文对于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合理分组;合作方式;教师主导;科学评价
  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一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鲜明的特征:①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②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③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气氛;④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一句话,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特别是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来。
  在现实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当然也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相,运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课堂上表面看去,热热闹闹,人人参与。但外在形式掩盖下的是思维互动的缺乏,没有思维的投入,没有享受探究发现的乐趣,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如传统的满堂灌。因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生既没有感受到教师在知识传授上的优势,也没有发挥好学生自身学习探究方面的潜能。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成功呢?本文力图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课堂对此做一探究,找到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成功的秘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成功的前提——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有利于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团队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1.分组原则
  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进行,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人员都是差异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均衡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组内有差异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求均衡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分组实施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编排,既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有4—6人,学期调整一次。
  二、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成功的必要条件——合作方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无论是课前协作式,课中讨论式还是课后研讨式,都要求学生学习中要以任务为中心。下面就重点探讨一下任务学习法。
  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将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数学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课前、课中或课后进行。例如,在预习学案中的合作。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所不同的是,要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比如,二次函数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①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如何?②顶点是什么?③对称性如何?④如何作出二次函数图象?⑤画图像要注意哪些问题?⑥二次函数图象中Y随X如何变化的?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互帮互学。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做好代表小组发言的准备,因为这将被记入小组的集体成绩。
  三、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成功的关键——教师主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步步提出问题,并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到达一个“拐点”。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收获的多少,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体现在其主导课堂的能力上:
  1.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发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教师的提问应有激励效应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时,只要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
  3.教师要具有参与和监控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契机的把握、提问的语气、问题的质量等有很大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成功的保障———科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智。特别在小组讨论中,组员可以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思想与方法以及作品,并在组内进行自评、互评,由组长记录个人成绩及评价。在活动中,教师不时地关注着学生,当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或表达方式出现严重的错误时,老师及时对学生指出并作出更正。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并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这些都保障了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有效成功。
  善于合作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水平,需要长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还普遍缺乏交流训练。特别是目前在我国仍然面临着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室小、班级人数偏多等困难。因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潘良杉.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95-196;
  [3]张华.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15(18):294;
  [4]李晓霞.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95;
  [5]金颜兴.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8):334;
  [6]冉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