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变学生管理方式,建和谐师生关系
【作者】 刘金城
【机构】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政治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间操后刚走到教室门口,一个男生气冲冲的走到我面前,高声质问:"老师,你动了我桌洞里的东西!"我一愣,忙说:"别开玩笑,我刚才在看课间操了。""别装了,有人已经和我说了,就是老师你,你咋能这样呢?"男生看起来更愤怒了。这时大部分学生仍都在教室外面,很快看到或听到了男生的大吵。此情此景再加上学生仍在高调的声讨,我顿时勃然大怒,对男生怒吼一声"滚回教室!"然后走进教室大发雷霆,问是哪个人如此为我造谣。好在我平时比较受学生爱戴,见我有点丧失理智的样子,一个女生怯怯的站起来说是她与男生开的玩笑。结果我更怒火中烧了,训完一大通话后,摔门而出,留下了两个悔恨交加的惹事者和一大群目瞪口呆的同学。
回到办公室,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思忖再三,觉得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欠佳,有失为人师的风度。在下课后,自己赶紧到教室给全体同学道歉,那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也郑重给我道歉。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能否真正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
这件事是由学生引起的,但是是靠老师的强势态度解决的。学生给老师带来的生气可能是暂时的,老师的语气和态度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一生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是我们为师者经常听在耳边、挂在嘴边的职业要求和师德要求,但一旦遇到实际情况老师能否遵循这一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呢?由此我想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学生受到老师伤害的诸多实例,绝大多数属于软暴力事件,有些是老师无意识的表现,例如恨铁不成钢似的说教,"爱之深、责之切"的过高要求;有些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讽刺挖苦、歧视诟骂、嘲笑打击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种实际上的伤害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甚至会由此产生恐慌心理。
高中学生遇事易冲动,极易失去理智,作为老师不仅要清楚这一特点,而且要学会引导他们控制情绪,学会理性思考。而不能以怒制怒的同他们发生正面的冲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应该将尊重落实到行动中去,用自身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二、处理问题时能否换一下方式,能否耐心一些?
在这件事中因为我在教室内的怒吼,迫于压力学生承认了错误,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平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遇事别冲动,学会三思而后行,而我恰恰违背了这一点。惹事的学生也因我公开的大声训斥而悔恨不已。曾国藩曾说过"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表扬可以公开,公开的表扬是对学生最好的奖赏,是最有效的激励,是正能量;而批评则尽可能不公开,要尽量私下进行,不要当着多人的面批评学生,给学生留一些情面和尊严。对学生进行无情的,不留情面的批评,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只会激发他们反抗的欲望和怨恨的心理,对于事情的解决作用不大。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为何一遇到类似问题,老师一般情况下会暴跳如雷,采取的方法既简单又粗暴呢?根本原因可能仍是"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作祟,"师为贵、生为轻"老师不能在学生面前示弱、妥协。如此一来问题不仅解决不了,还可能激化;不仅学生难受,老师也会生气伤心。"观念一变,天地宽"、"放下架子,收获真情",遇到问题如果老师能坐下来,耐心平等的同学生交流一下,也许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或者与学生走到一个安静的场所,让学生尽情申诉、发牢骚,也许不一会他的怨气就会烟消云散。解决学生教育中的问题方法很多,但应该做到:尊重犯错误者的人格,给犯错误者说话的机会,需要老师学会爱、平等和耐心。
三、如果是老师误解了学生,会给学生以话语权吗?
学生误解老师这样的问题相比较来说容易解决,因为一般情况下老师掌握着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是老师误解学生。老师误解学生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没有耐心和时间去全面了解情况,听信一面之词,就作结论,从而误解学生;第二种情况是老师凭借过去对某个学生的消极印象,如果发生破坏班级秩序的事时,先会将某某同学主观臆造成肇事者,这样也容易误解学生。第三种情况是老师对学生的个性思想、行为特点、服装打扮等不认同,经教育仍固执己见,老师也易对学生产生误解。老师一旦误解了学生,往往受缺点的"晕轮效应"影响,就可能会对学生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做出明显或者不明显的语言或行为的"歧视"。如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对所涉及到的学生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他们可能长时间生活在不信任中,煎熬在被边缘化的学校教育中。
被老师误解的学生是痛苦的,没机会消除老师对自身的误解更痛苦。作为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误解对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危害,从自身减少产生误解的主观因素;产生误解后应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话语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选择。
处处是师范,事事皆教育。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切忌工作草率、冲动、粗放、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时刻以理性和智慧面对学生,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愉悦,给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氛围。
回到办公室,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思忖再三,觉得自己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欠佳,有失为人师的风度。在下课后,自己赶紧到教室给全体同学道歉,那两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也郑重给我道歉。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能否真正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
这件事是由学生引起的,但是是靠老师的强势态度解决的。学生给老师带来的生气可能是暂时的,老师的语气和态度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一生的。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是我们为师者经常听在耳边、挂在嘴边的职业要求和师德要求,但一旦遇到实际情况老师能否遵循这一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呢?由此我想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学生受到老师伤害的诸多实例,绝大多数属于软暴力事件,有些是老师无意识的表现,例如恨铁不成钢似的说教,"爱之深、责之切"的过高要求;有些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讽刺挖苦、歧视诟骂、嘲笑打击等。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种实际上的伤害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甚至会由此产生恐慌心理。
高中学生遇事易冲动,极易失去理智,作为老师不仅要清楚这一特点,而且要学会引导他们控制情绪,学会理性思考。而不能以怒制怒的同他们发生正面的冲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老师应该将尊重落实到行动中去,用自身良好的行为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二、处理问题时能否换一下方式,能否耐心一些?
在这件事中因为我在教室内的怒吼,迫于压力学生承认了错误,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平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遇事别冲动,学会三思而后行,而我恰恰违背了这一点。惹事的学生也因我公开的大声训斥而悔恨不已。曾国藩曾说过"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表扬可以公开,公开的表扬是对学生最好的奖赏,是最有效的激励,是正能量;而批评则尽可能不公开,要尽量私下进行,不要当着多人的面批评学生,给学生留一些情面和尊严。对学生进行无情的,不留情面的批评,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只会激发他们反抗的欲望和怨恨的心理,对于事情的解决作用不大。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为何一遇到类似问题,老师一般情况下会暴跳如雷,采取的方法既简单又粗暴呢?根本原因可能仍是"师道尊严"的思想在作祟,"师为贵、生为轻"老师不能在学生面前示弱、妥协。如此一来问题不仅解决不了,还可能激化;不仅学生难受,老师也会生气伤心。"观念一变,天地宽"、"放下架子,收获真情",遇到问题如果老师能坐下来,耐心平等的同学生交流一下,也许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或者与学生走到一个安静的场所,让学生尽情申诉、发牢骚,也许不一会他的怨气就会烟消云散。解决学生教育中的问题方法很多,但应该做到:尊重犯错误者的人格,给犯错误者说话的机会,需要老师学会爱、平等和耐心。
三、如果是老师误解了学生,会给学生以话语权吗?
学生误解老师这样的问题相比较来说容易解决,因为一般情况下老师掌握着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是老师误解学生。老师误解学生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老师没有耐心和时间去全面了解情况,听信一面之词,就作结论,从而误解学生;第二种情况是老师凭借过去对某个学生的消极印象,如果发生破坏班级秩序的事时,先会将某某同学主观臆造成肇事者,这样也容易误解学生。第三种情况是老师对学生的个性思想、行为特点、服装打扮等不认同,经教育仍固执己见,老师也易对学生产生误解。老师一旦误解了学生,往往受缺点的"晕轮效应"影响,就可能会对学生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做出明显或者不明显的语言或行为的"歧视"。如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对所涉及到的学生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他们可能长时间生活在不信任中,煎熬在被边缘化的学校教育中。
被老师误解的学生是痛苦的,没机会消除老师对自身的误解更痛苦。作为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误解对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危害,从自身减少产生误解的主观因素;产生误解后应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话语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选择。
处处是师范,事事皆教育。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切忌工作草率、冲动、粗放、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时刻以理性和智慧面对学生,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愉悦,给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