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莫廷海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酉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习得语感,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腾出时间,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获得朗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加强 实践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是学生走进文本,打开语文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把书声琅琅还原于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又特别是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朗读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朗读,在出声的朗读中达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朗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受传统分析讲解思想太深,认为语文学习是讲懂的,而不是学生读懂的,于是把大量时间花了分析课文上,而不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或这或那的朗读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大多只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课堂上基本上就没注重学生朗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没用心去读,这怎么能起到朗读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好理解语文课堂唯有教师声,没有学生读书声的原因了。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为什么而读"是朗读教学应思考的思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学习目标意识不明确,需要我们引导,这种引导学生就是读前授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做到边读边思,质疑阅读。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开课便让学生来读,学生漫无目的读,读后效果极为低下。
(三)不强化朗读方法指导。朗读需要技巧和方法,但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就是叫学生读,至于读得怎么样,他们没有多大考量,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注意。我们应根据教学需求,把朗读分为几类,为了解、感知课堂内容的朗读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读,但对理解学生情感的朗读,一定要授予策略和方法,要求学生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读有感情。而这种有感情地朗读就必须授予方法技巧。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腾出朗读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朗读教学。教学时,我们要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既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又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我们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明确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搭建朗读平台。要让学生真正朗读起来,我们就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读,想读,要读。因此,加强朗读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的意义,同时,还要搭建平台,通过多样的方式,寓趣其中,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实践中,我们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教学,这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还原语文课堂一片读书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2015年。
[2]王成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3年。
[3]管素芬,引导学生朗读的实践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加强 实践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是学生走进文本,打开语文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把书声琅琅还原于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又特别是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朗读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朗读,在出声的朗读中达成"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标要求。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朗读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朗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教师受传统分析讲解思想太深,认为语文学习是讲懂的,而不是学生读懂的,于是把大量时间花了分析课文上,而不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读。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或这或那的朗读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间不充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老师重视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大多只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文章,课堂上基本上就没注重学生朗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容易产生懒惰心理,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没用心去读,这怎么能起到朗读效果?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赶课程进度,缩短学生的朗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整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几遍,也不能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好理解语文课堂唯有教师声,没有学生读书声的原因了。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为什么而读"是朗读教学应思考的思考,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学习目标意识不明确,需要我们引导,这种引导学生就是读前授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做到边读边思,质疑阅读。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开课便让学生来读,学生漫无目的读,读后效果极为低下。
(三)不强化朗读方法指导。朗读需要技巧和方法,但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就是叫学生读,至于读得怎么样,他们没有多大考量,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注意。我们应根据教学需求,把朗读分为几类,为了解、感知课堂内容的朗读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读,但对理解学生情感的朗读,一定要授予策略和方法,要求学生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读有感情。而这种有感情地朗读就必须授予方法技巧。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腾出朗读时间。朗读教学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朗读教学。教学时,我们要给朗读腾出时间,将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上,加强对学生在朗读上的训练,不能重写轻读。这样一来,既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又使得朗读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外,还要将朗读作为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来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朗读计划中明确学生本阶段所要完成的朗读任务,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明确朗读目标。在上课之前,我们要摸清文章的主线,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明确朗读目标。什么时候应该朗读,朗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的朗读等都要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本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文章,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三)搭建朗读平台。要让学生真正朗读起来,我们就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读,想读,要读。因此,加强朗读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的意义,同时,还要搭建平台,通过多样的方式,寓趣其中,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实践中,我们尽量不要采取每人一段或者一人通读全文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诗歌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在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想成诗人,并有感情的朗读。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来说,文章中有一些内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穷人》这篇文章中,文章有许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应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在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自己为什么喜欢他。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对于写景的文章而言,首先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给应该怎样去朗读。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朗读中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教学,这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这对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文学素养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朗读,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们还原语文课堂一片读书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2015年。
[2]王成梅,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3年。
[3]管素芬,引导学生朗读的实践策略探究[J].魅力中国,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