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何世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顺河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找准切入点,建构新知识。
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诗的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下文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其实,陆九渊这首诗强调的也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寻找突破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从大面上看,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课改以来,教师教、教师讲的现象似乎少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花样和形式,挤占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学生自己的阅读,还没有占有适当的位置。这不仅是把体验感悟落到实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语文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阅读。那么有些教师可能会担心,说让学生阅读,教师干啥?可能会感到失落,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教师的责任或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不是自己去阅读。也有教师不放心,说我老师讲得那么认真,讲深讲透了,学生还不会,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恐怕更加不行,尤其是基础知识,是很难保证落实的。其实老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听,讲也是白讲。有些老师讲得很好,当时学生也听懂了,但是过后忘了,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才能解决,而且学生自己阅读,他所获得的不光是基础知识。自己专心致志地阅读,他所获得的不光是基础知识。有一位教育家讲过:“如果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那么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乃至品质个性等等,就什么都有了。”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是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活用课程资源,拓展阅读空间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近十年,但是,联系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同时,就现有资料看,语文学科中对课程资源问题的探讨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具体到教学的微观层面。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改变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和有效地开发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阅读教学又重新陷入一种模式化境地,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应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匡正新课程以来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资源优势,利用传媒的独特价值,捕捉动态的教学资源,链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二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一、找准切入点,建构新知识。
宋代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诗的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不要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不断掂量玩索,鉴赏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读中内容。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下文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其实,陆九渊这首诗强调的也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寻找突破口。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二、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从大面上看,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课改以来,教师教、教师讲的现象似乎少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花样和形式,挤占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学生自己的阅读,还没有占有适当的位置。这不仅是把体验感悟落到实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语文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阅读。那么有些教师可能会担心,说让学生阅读,教师干啥?可能会感到失落,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教师的责任或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不是自己去阅读。也有教师不放心,说我老师讲得那么认真,讲深讲透了,学生还不会,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恐怕更加不行,尤其是基础知识,是很难保证落实的。其实老师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听,讲也是白讲。有些老师讲得很好,当时学生也听懂了,但是过后忘了,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才能解决,而且学生自己阅读,他所获得的不光是基础知识。自己专心致志地阅读,他所获得的不光是基础知识。有一位教育家讲过:“如果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思考,那么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乃至品质个性等等,就什么都有了。”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是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三、活用课程资源,拓展阅读空间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近十年,但是,联系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同时,就现有资料看,语文学科中对课程资源问题的探讨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具体到教学的微观层面。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改变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目前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和有效地开发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阅读教学又重新陷入一种模式化境地,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应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为了实现真正有效的对话,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匡正新课程以来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资源优势,利用传媒的独特价值,捕捉动态的教学资源,链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一是充分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二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