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情景教学——为品社课堂打开“生活之窗”

【作者】 杨兆华

【机构】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多年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品德与社会学科同样如此。但是,摒弃浮燥,冷静观察,我们发现品德与社会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上仍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品德与社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基本命题。只有基于学生生活,放大学科格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才能生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精彩。为此,我们拿起“情景教学”这一利器,着力改变品社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问题,还品德与社会以真实和常态,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设情境的常见方法
  1.利用多媒体,在直观感受中生发情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品德”是第一位的,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怎样触及学生心灵实施教育,而不是“空洞”说教,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为我们真实呈现课程资源创造了条件。学生置身“激情燃烧的岁月”,又能不“热血沸腾”?如《改革开放奔小康》一课,适时播放MTV《春天的故事》,舒缓优美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词,珍贵的历史镜头,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唱一唱,说一说“这位老人是谁?通过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教师适时补充“1979年”“1992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由浅入深,道理不再抽象,教材变得生动、真实。
  2.捕捉热点问题,在感兴趣的话题中提高认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者需要“蹲下身子”,走进“童心”的世界,以孩子的眼光看社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以“首席者”身份引领学生。有很多问题,在教育者看来答案非常明确,但站在孩子们的视角,也许另有一番“道理”。如“孩子们玩手机上瘾”这个问题,有专家痛心疾首发出警示:“欲毁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但有些学生却不买账,他们的“歪理”是:“XXX也玩手机,学习还很好。”由此启发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生活题的话题,引导学生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如,未成年人上网一直是众说不一的话题,在学习《心中的警戒线》一课时,我把“上网是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可以是正方,也可以是反方,通过辩论去找答案。最终,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科学上网。
  3.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在真实体验中受到教育。有效的教育必定是触发学生情感的教育。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才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出课堂,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习惯于索取,对家庭及社会的感恩意识、回报意识淡薄。因此,我们结合学习主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角色体验活动,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如,在学习“我是小小志愿者”内容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史上最感人的乞丐——曾为汶川地震4次捐款”的故事。学生看到照片——一个用手走路的乞丐,来到抗震募捐现场说“我要捐款”,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再适时让学生模拟和体验残疾朋友的日常生活,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内心不再冷漠,对残疾朋友更多的是尊重和同情。
  4.借助生动的故事,巧设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德育根植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德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中,选用与学习内容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的故事,导入或补充学习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会宽容》一课,可以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张华和冯春是同桌,也是好朋友。一天,张华的钢笔不见了,那可是舅舅从国外给他回来的,他平时都舍不得用。这下可急环了,他怀疑是冯春偷了他的钢笔,于是他俩大吵起来。如果你是冯春,你会怎么做呢?”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自然引入话题,启发学生明理导行,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
  5.采取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记忆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实践证明,游戏和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学科教学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可以释放学生潜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的机体得到锻炼,情感得到满足,品德得到发展。有些内容,如“我是小交警”等主题,牵扯到各种交通规则、交通标志,知识性强,生活中较为常见,就比较适合游戏竞赛的形式组织教学。如《小小交通宣传员》一课,可以采用趣味闯关的形式,依次闯“标志关”“规则关”“宣传关”,容易获得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交通安全教育。
  6.演示操作,化“虚”为“实”。看得见的道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借助适合的教具,通过操作形象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眼有所观,心有所感,有助于加深道德认识,促进情感的内化。如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少数民族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手拿一个圆形的纸片,“假如这个圆纸就是全国13亿人,那么少数民族占多少呢?”教师对折圆形纸,一折,全国总人口的50%;再折,25%;三折,12.5%;再折掉一点,剩下的约8%。画斜线突出8%的部分,展开纸:大部分是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约占8%,所以,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通过“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少数民族的概念深深印在学生心里。
  二、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学生熟悉,讨论话题学生感兴趣,才能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
  2.要有明确的目的。适时创设情境,能拉近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可以烘托气氛,提高教育效果。情境教学不同于“表演”,要避免“作秀”。有的教师创设情境目的不明确,尽管场面“好看”,实际作用不大。
  3.要面向全体学生。品德与社会是育人的课程,教室里那些不活跃的群体也许正是我们关心的群体。教师要注意不同学生的需求,避免课堂成为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师生间或生生间的对话。
  以上是我们回归生活、开展情境教学的体会。研究不算深入,改变已经发生,品德与社会正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我们认为,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通过情境教学,为课堂打开生活的“窗户”,让学生透过这扇“窗户”,拥抱和发现充满希望的世界,品德与社会课堂就一定能鲜活、生动、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