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之我见
【作者】 宋立顺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小学德育作为人生初始阶段的教育,在全民族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中小学生道德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主流。但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用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发展的新的要求来衡量,中小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方面的缺陷。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如何再上新水平的对策,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道德观念淡化,人生价值观念失衡
现阶段,中国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同时,正在经历着新旧道德的冲突与过渡。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致使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集体主义观念较弱,不能摆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很多学生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缺乏社会基本道德。
(二)团学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弱化
团学组织是中小学育人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学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以及团学组织自身系统的完善性,都使得中小学团学组织成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但是,当前团学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有相对弱化的倾向。首先是当前中小学团学组织自身的育人意识不浓,没有自觉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纳入团学工作的主要日程,使得团学组织的育人作用弱化。其次就是当前中小学专职团干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学干部把进入团学组织当成今后工作、就业的一块跳板,部分素质不高的团学干部形象严重影响团学组织育人的有效性。
(三)法律法规学习不够,犯罪现象明显上升
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反映在学生身上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据调查,中小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较多,但了解“部分”和“全部”内容的人数也只是刚刚过半。再加上中小学生辨别率低下,受金钱诱惑,部分中小学生走上了诈、骗、盗、抢的犯罪道路。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拉帮结派,扰乱学校秩序、社会秩序。受黄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性犯罪率上升。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转变教育思想、实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要不断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掌握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突出一个“深”字,要善于捕捉思想信息。二是要突出一个“准”字,要善于抓住思想症结。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中小学生中的不同思想反映,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必然反映出来。三是要突出一个“细”字,善于把握个性心理特征。在研究教育对象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尤其要注意他们的个性,通过个性研究更好地把握共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育人功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团组织要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共青团组织在教育中要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含义,消除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片面理解,使之懂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导向,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尽最大努力来关心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尊重个人、实现个人价值。
(三)积极发动家庭和社区参与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和训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频率高,更能够顾及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机会更多。社区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为以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载体关系的作用;而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学校、社区的指导。在德育中,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满足青少年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创造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个性特长得到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以共同组织活动、定期交流信息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以实现各教育载体的优势互补。
(四)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社会在变,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中单纯地扮演“教育者”的观念也要改变。与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便会减少空洞的说教;而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互为约束、相互促进,从而才能使德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道德知识方面,社会的发展使教育者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固守传统道德,仍然沿用过去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作为教育者必须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因此应当把德育工作者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帮助他们更新观念、了解新形势、认识新问题、学习新经验,不断充实提高。
(五)努力提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质量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其德育实效的必要措施。否则,就没有实效可言。因此,除了前述各项措施外,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积极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②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要求;③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训练,落实课堂提出的各项行为要求;④联系学生平时行为表现,评定思想政治课的成绩;⑤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并进行有关评价。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道德观念淡化,人生价值观念失衡
现阶段,中国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同时,正在经历着新旧道德的冲突与过渡。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这些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致使不少学生重自我,轻他人,集体主义观念较弱,不能摆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奉献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减弱。很多学生视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等传统道德为不等价行为,缺乏社会基本道德。
(二)团学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弱化
团学组织是中小学育人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团学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以及团学组织自身系统的完善性,都使得中小学团学组织成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但是,当前团学组织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有相对弱化的倾向。首先是当前中小学团学组织自身的育人意识不浓,没有自觉地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纳入团学工作的主要日程,使得团学组织的育人作用弱化。其次就是当前中小学专职团干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学干部把进入团学组织当成今后工作、就业的一块跳板,部分素质不高的团学干部形象严重影响团学组织育人的有效性。
(三)法律法规学习不够,犯罪现象明显上升
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反映在学生身上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据调查,中小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较多,但了解“部分”和“全部”内容的人数也只是刚刚过半。再加上中小学生辨别率低下,受金钱诱惑,部分中小学生走上了诈、骗、盗、抢的犯罪道路。另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拉帮结派,扰乱学校秩序、社会秩序。受黄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性犯罪率上升。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转变教育思想、实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要不断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掌握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一是要突出一个“深”字,要善于捕捉思想信息。二是要突出一个“准”字,要善于抓住思想症结。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中小学生中的不同思想反映,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必然反映出来。三是要突出一个“细”字,善于把握个性心理特征。在研究教育对象时,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尤其要注意他们的个性,通过个性研究更好地把握共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育人功能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团组织要积极倡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道德教育。共青团组织在教育中要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科学、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含义,消除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片面理解,使之懂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导向,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尽最大努力来关心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尊重个人、实现个人价值。
(三)积极发动家庭和社区参与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对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教育、个别指导和训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频率高,更能够顾及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机会更多。社区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为以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载体关系的作用;而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又有赖于学校、社区的指导。在德育中,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满足青少年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创造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个性特长得到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管理,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以共同组织活动、定期交流信息等多种方式加强联系与沟通,以实现各教育载体的优势互补。
(四)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社会在变,教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中单纯地扮演“教育者”的观念也要改变。与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便会减少空洞的说教;而在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互为约束、相互促进,从而才能使德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道德知识方面,社会的发展使教育者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固守传统道德,仍然沿用过去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显然已经远不能适应。作为教育者必须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因此应当把德育工作者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帮助他们更新观念、了解新形势、认识新问题、学习新经验,不断充实提高。
(五)努力提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质量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其德育实效的必要措施。否则,就没有实效可言。因此,除了前述各项措施外,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积极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②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要求;③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训练,落实课堂提出的各项行为要求;④联系学生平时行为表现,评定思想政治课的成绩;⑤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训练,并进行有关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