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批判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作者】 万勤燕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深度和广度增加,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创设批判性思维的环境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两个方面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作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培养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初中学生一般是十几岁的年纪,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初中生大多充满了幻想,喜欢标新立异,其思维极富创造性,若是能够正确的加以引导,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很大的助益。
一、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
(1)消除学生迷信权威心理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现行的语文课本选取了许多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毋庸置疑,可是相信并不意味着迷信。多义性说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所以专家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而即使是名家名篇,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义不清晰的句子,甚至语法错误,而在选入教材时还可能出现注释错误的情况;因为受到地域或时代的影响,一些课文的主旨也可能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等等。因此,我们在解析文本的主题思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的特征,并且查阅各种资料来认真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不能一味地迷信权威、迷信教师。
(2)培养民主氛围
语文教师要为培养学生思维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空间里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可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放松下来,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思考与讨论中去,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良好的批判情境。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质疑心态的引导
初中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较重,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创新。要引导学生质疑,那么教师就要掌握“激疑”的技巧。第一,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一文时,笔者就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结构虽然非常清晰,属于议论性散文,可是文章的语言却显得过于深奥,且哲理性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只是从生活中来选取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似乎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可是由于年龄的差异,教师搜集的例子学生一般都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去搜集实例,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陆续提出了问题,“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怎么了”“自然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来进行提问,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积极的鼓励与表扬。
(2)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理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先教会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理解文本时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思考,而不能简单地就进行无依据的评论。
二、培育批判性思维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通常都会有“留白”,而对“留白”的理解与把握则和阅读者的世界观、审美素养、阅历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反思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还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并且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以便将来查阅对比,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很大的好处。
(1)课前预习,以疑学思。俗话说“学贵有疑”,进行阅读反思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解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进行自我提问:这篇课文中我掌握了哪些字词?我已经从课文中掌握了哪些内容?阅读后我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课文中有什么问题等等。
(2)课后自问,以问促思。学习了一篇课文后,要问一问自己:这篇课文我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
(3)读写结合。我们应该把课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让学生续写课文、写读后感等。例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菲利普夫妻、于勒、约瑟夫等形象以后,就让学生围绕着“于勒真的成了百万富翁的话,菲利普夫妻会怎么样呢”或者“落魄的于勒回了家后的故事”等等进行想象,来续写课文。
2.教师有意识地精选与设计习题。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师还需要精心地挑选和设计一些练习题,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简言之,语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还需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精神。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且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将会在漫漫长路总继续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语文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常景.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17(03)
【2】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7(05)
【3】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7(0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培养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初中学生一般是十几岁的年纪,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也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初中生大多充满了幻想,喜欢标新立异,其思维极富创造性,若是能够正确的加以引导,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很大的助益。
一、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
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
(1)消除学生迷信权威心理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现行的语文课本选取了许多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毋庸置疑,可是相信并不意味着迷信。多义性说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所以专家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而即使是名家名篇,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义不清晰的句子,甚至语法错误,而在选入教材时还可能出现注释错误的情况;因为受到地域或时代的影响,一些课文的主旨也可能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等等。因此,我们在解析文本的主题思想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的特征,并且查阅各种资料来认真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不能一味地迷信权威、迷信教师。
(2)培养民主氛围
语文教师要为培养学生思维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空间里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可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必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放松下来,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思考与讨论中去,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良好的批判情境。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质疑心态的引导
初中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较重,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获得老师的表扬。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和创新。要引导学生质疑,那么教师就要掌握“激疑”的技巧。第一,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敬畏自然》一文时,笔者就考虑到这篇文章的结构虽然非常清晰,属于议论性散文,可是文章的语言却显得过于深奥,且哲理性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如果只是从生活中来选取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似乎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可是由于年龄的差异,教师搜集的例子学生一般都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去搜集实例,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陆续提出了问题,“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怎么了”“自然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如何来做”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来进行提问,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积极的鼓励与表扬。
(2)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理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先教会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理解文本时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思考,而不能简单地就进行无依据的评论。
二、培育批判性思维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通常都会有“留白”,而对“留白”的理解与把握则和阅读者的世界观、审美素养、阅历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在阅读教学中,阅读反思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还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并且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以便将来查阅对比,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很大的好处。
(1)课前预习,以疑学思。俗话说“学贵有疑”,进行阅读反思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最终解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进行自我提问:这篇课文中我掌握了哪些字词?我已经从课文中掌握了哪些内容?阅读后我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课文中有什么问题等等。
(2)课后自问,以问促思。学习了一篇课文后,要问一问自己:这篇课文我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等等。
(3)读写结合。我们应该把课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让学生续写课文、写读后感等。例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菲利普夫妻、于勒、约瑟夫等形象以后,就让学生围绕着“于勒真的成了百万富翁的话,菲利普夫妻会怎么样呢”或者“落魄的于勒回了家后的故事”等等进行想象,来续写课文。
2.教师有意识地精选与设计习题。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师还需要精心地挑选和设计一些练习题,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简言之,语文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还需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精神。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且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将会在漫漫长路总继续探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语文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常景.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17(03)
【2】闫永兵.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7(05)
【3】周汉添.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的建构[J].新课程学习(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