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应在“效”字上下功夫
【作者】 石 曲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要围绕“效”字的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课前或课后,而不是加长或挤占别的学科教学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提高 下功夫
传统语文教学,总认为时间出成绩,“挤占”的时间越多,语文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高投入”的语文教学观,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课堂教学时,因为学校教育还有其他学科,学生也需要休息时间,我们只能对其敬业精神赞美,但对其行为是否定的,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成绩,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围绕“效”字的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课前或课后,而不是加长或挤占别的学科教学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效能观。
一、注重自学能力培养,采用先学后教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论”思想,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义建构,采取“以灌代教”方法。学生没有主动性自然无法分泌出帮助知识接受的消化液,知识不能迁移运用,技能不能内化为生活实践能力。而今天的有效课堂教学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更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师生一问一答互动频繁,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自主学习对照提纲找答案。这些是不是说明了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由老师来决定。所以,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奠基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冲破贯有的教学行为的攀篱,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先学后教模式,在学生预习环节上功夫,让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学习,获得感性认识,产生质疑问题。
当然,学生预习,我们不能只“施令”不授方法,教师要随着年级增高不断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学,带着方法学,获得好的预习效果---在知识上有突破,在能力上有提升。对于学生的预习任务,教师应该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实际中,我常常要批阅学生的预习本。如果课前时间不够,课堂上就必须安排预习的交流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交流,这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预习作业较认真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我在班内定期开展优秀导学案的展览活动,鼓励那些认真预习的同学持之以恒,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注重学习兴趣培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学生参与的动力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托尔斯泰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或过于夸大语文课的作用,教师求全、急燥的心理过于严重,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在课堂上,除了开课时大力营造氛围激趣外,我还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状况适时讲一个短小、相关的笑话,以达到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增进师生关系兴趣的目的,使学生保持更大更浓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学习状态就很好,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是高效的。但传统教育影响太深,学生兴趣被扼制太久,主体作用很难发挥,而且一个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上课没能积极参与。这么多学生的“不乐意作为”,我们教学的“效”显然是要打折扣的,不能怪学生不爱学,只叹息我们方法太少,就像街上卖鼠药的,卖不掉药,不能埋怨院中鼠太少,更不能责怪人们不支持,只能怪自己推销方法有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把激趣作为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来抓。
三、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注重语言实践训练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独特价值。但语文味何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合语文的教改路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探索中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历史课、鉴赏课、故事课、地理课,这说明他们在把握课程性质上有些“走偏”,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实质,出现“泛语化”、“非语化”现象。所以,我认为,一好有效的课,教师不应在这个节骨上“犯糊涂”,要熟读新课标,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是我们“三维目标”的第一第二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人文性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语文的生命和灵魂,如果失去人文教育,语文就只是一项工具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强调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作用,必须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上述中的“泛化”现象,就是我们教师在把握语文性质上出现了错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好的做法应是既要重视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又不能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获得高效。
(二)重视朗读训练,强化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的细讲详析,更不是教师“题海战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读书之要》这样介绍读书之法:“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担心学生朗读没效果还耽搁时间,就“择其要点口授之”,让学生死记硬背去“应考”。这样作法是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其收效自然甚微。所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书声琅琅的教学,是学生亲身经历“读的实践”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记忆,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精神陶冶,我们的语文才能成其为语文,才能是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语文需要什么,需要读、需要积累、需要读写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创新手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和兴趣培养,这样才能彰显“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11。
[2]何淑妮,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探究[J].语文学刊,2011.6。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提高 下功夫
传统语文教学,总认为时间出成绩,“挤占”的时间越多,语文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高投入”的语文教学观,我们不希望发生在课堂教学时,因为学校教育还有其他学科,学生也需要休息时间,我们只能对其敬业精神赞美,但对其行为是否定的,要追求语文教学的成绩,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在围绕“效”字的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把时间投入到课前或课后,而不是加长或挤占别的学科教学时间与学生休息时间。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效能观。
一、注重自学能力培养,采用先学后教模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论”思想,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义建构,采取“以灌代教”方法。学生没有主动性自然无法分泌出帮助知识接受的消化液,知识不能迁移运用,技能不能内化为生活实践能力。而今天的有效课堂教学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更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师生一问一答互动频繁,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自主学习对照提纲找答案。这些是不是说明了学生学习具有主动性?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依然是由老师来决定。所以,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奠基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冲破贯有的教学行为的攀篱,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先学后教模式,在学生预习环节上功夫,让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学习,获得感性认识,产生质疑问题。
当然,学生预习,我们不能只“施令”不授方法,教师要随着年级增高不断提出新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学,带着方法学,获得好的预习效果---在知识上有突破,在能力上有提升。对于学生的预习任务,教师应该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实际中,我常常要批阅学生的预习本。如果课前时间不够,课堂上就必须安排预习的交流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交流,这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完成预习作业较认真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我在班内定期开展优秀导学案的展览活动,鼓励那些认真预习的同学持之以恒,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注重学习兴趣培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积极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学生参与的动力就来自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托尔斯泰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或过于夸大语文课的作用,教师求全、急燥的心理过于严重,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在课堂上,除了开课时大力营造氛围激趣外,我还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状况适时讲一个短小、相关的笑话,以达到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增进师生关系兴趣的目的,使学生保持更大更浓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浓的学生,学习状态就很好,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是高效的。但传统教育影响太深,学生兴趣被扼制太久,主体作用很难发挥,而且一个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上课没能积极参与。这么多学生的“不乐意作为”,我们教学的“效”显然是要打折扣的,不能怪学生不爱学,只叹息我们方法太少,就像街上卖鼠药的,卖不掉药,不能埋怨院中鼠太少,更不能责怪人们不支持,只能怪自己推销方法有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应把激趣作为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来抓。
三、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注重语言实践训练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独特价值。但语文味何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合语文的教改路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探索中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历史课、鉴赏课、故事课、地理课,这说明他们在把握课程性质上有些“走偏”,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实质,出现“泛语化”、“非语化”现象。所以,我认为,一好有效的课,教师不应在这个节骨上“犯糊涂”,要熟读新课标,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是我们“三维目标”的第一第二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人文性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语文的生命和灵魂,如果失去人文教育,语文就只是一项工具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强调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作用,必须做到二者的和谐共存。上述中的“泛化”现象,就是我们教师在把握语文性质上出现了错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好的做法应是既要重视内容理解和人文感悟,又不能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获得高效。
(二)重视朗读训练,强化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是读懂的,不是教师的细讲详析,更不是教师“题海战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读书之要》这样介绍读书之法:“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担心学生朗读没效果还耽搁时间,就“择其要点口授之”,让学生死记硬背去“应考”。这样作法是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其收效自然甚微。所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应是书声琅琅的教学,是学生亲身经历“读的实践”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记忆,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精神陶冶,我们的语文才能成其为语文,才能是有特色的语文课程。
语文需要什么,需要读、需要积累、需要读写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创新手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和兴趣培养,这样才能彰显“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11。
[2]何淑妮,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探究[J].语文学刊,2011.6。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