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作者】 李国勇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石庙镇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教育传统。“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背诵优秀诗文8O篇”。由此可知,加强诗词朗读教学,对于学好诗词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诗词,必须重视诗词的朗读教学,声情并茂地读好诗词,对学好诗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在课标的引领下,有效地进行诗歌教育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在朗读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和探究。下面就这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朗读是本色语文的标志之一。我要说,朗读更是学好诗词的一个法宝。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充分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它语言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灵魂,就是一段历史,甚至就是一个时代。对诗的内容的解读,可以通过语言完成,而对诗的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解读诗的意境的最佳途径也唯有朗读!
二、朗读在诗词教学中不同层次的要求
首先,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这是下面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基础。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文言,因此,诗歌字面上就可能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读音,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是读“jiàn”呢,还是读“xiàn”读“jiàn”作“看见”来理解,读“xiàn”则作“出现”来理解,根据诗歌的语意,此处当作“xiàn”来朗读。另外还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很多人都读成“jiàn”,其实不然。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万物于他都无牵累,何况一座小小的南山。他是真正的超然物外,因此读“xiàn”更有意味。
第二,意读诗歌——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中心环节。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美的享受!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那么如何在脑海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呢?我认为,唯有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才可能充分欣赏到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丽,才会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才会感受到“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
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怎么体会这些意象传达的内涵?同样需要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像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和“归雁”就是一对明显的意象,它表达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辛酸与无奈。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在介绍了背景的基础上,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他们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靠总结讲解,学生足不可能体味出那种意境的。对于学生来讲那些体会、理解只是客观感受,很难转化为主观体验。意读诗歌,要有多次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逐步地提高。元代学者程瑞礼曾说:“若读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
第三,美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出感悟,也可称为体验朗读。这是品读诗歌的升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美读与初读、意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
三、朗读在诗词教学中不同形式的呈现
在教学中,诗歌朗读有多种呈现方式:范读、个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我想重点谈谈小组合作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又可分为:齐读、男女生分读、轮流读等多种形式。如将这几种方式并用,既使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又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赏析完重要诗句后,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备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在充分准备后,请了四组展示:有一个小组采取了上阕男生读,下阕女生读,最后主旨句齐读的合作方式。男生的雄浑铿锵的声音很适合上阕词豪迈激昂的基调,最后齐读的安排也是恰如其分地将朗读推向了高潮,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还有一个小组则以从逗号到句号为一小段的办法来轮读,最后主旨句齐读,并再次重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唱三叹,更是将毛主席在诗中所要表达的那份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时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诗词教学中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 的语言时,学生就能感悟到那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深远的意境 和美好的情感。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真正使诗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得以让学生做真正诗意栖居的人。
那么如何在课标的引领下,有效地进行诗歌教育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在朗读方面做了较多的尝试和探究。下面就这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朗读是本色语文的标志之一。我要说,朗读更是学好诗词的一个法宝。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充分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它语言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灵魂,就是一段历史,甚至就是一个时代。对诗的内容的解读,可以通过语言完成,而对诗的意境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解读诗的意境的最佳途径也唯有朗读!
二、朗读在诗词教学中不同层次的要求
首先,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这是下面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基础。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是文言,因此,诗歌字面上就可能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读音,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字,是读“jiàn”呢,还是读“xiàn”读“jiàn”作“看见”来理解,读“xiàn”则作“出现”来理解,根据诗歌的语意,此处当作“xiàn”来朗读。另外还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很多人都读成“jiàn”,其实不然。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安贫乐道、悠然闲适,万物于他都无牵累,何况一座小小的南山。他是真正的超然物外,因此读“xiàn”更有意味。
第二,意读诗歌——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中心环节。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图画,给人以难忘的美的享受!人们历来都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那么如何在脑海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呢?我认为,唯有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才可能充分欣赏到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丽,才会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才会感受到“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
古代诗歌常常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怎么体会这些意象传达的内涵?同样需要学生反复朗读、体味。像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和“归雁”就是一对明显的意象,它表达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辛酸与无奈。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在介绍了背景的基础上,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他们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靠总结讲解,学生足不可能体味出那种意境的。对于学生来讲那些体会、理解只是客观感受,很难转化为主观体验。意读诗歌,要有多次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逐步地提高。元代学者程瑞礼曾说:“若读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
第三,美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出感悟,也可称为体验朗读。这是品读诗歌的升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是由文字进入感情体验的过程。美读与初读、意读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美读时,要指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可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胳和作品的内涵。
三、朗读在诗词教学中不同形式的呈现
在教学中,诗歌朗读有多种呈现方式:范读、个体朗读、小组合作朗读。我想重点谈谈小组合作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又可分为:齐读、男女生分读、轮流读等多种形式。如将这几种方式并用,既使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又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赏析完重要诗句后,我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备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在充分准备后,请了四组展示:有一个小组采取了上阕男生读,下阕女生读,最后主旨句齐读的合作方式。男生的雄浑铿锵的声音很适合上阕词豪迈激昂的基调,最后齐读的安排也是恰如其分地将朗读推向了高潮,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还有一个小组则以从逗号到句号为一小段的办法来轮读,最后主旨句齐读,并再次重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唱三叹,更是将毛主席在诗中所要表达的那份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时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更是诗词教学中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 的语言时,学生就能感悟到那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深远的意境 和美好的情感。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真正使诗歌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得以让学生做真正诗意栖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