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社会道德到环境道德——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问题探究
【作者】 刘衍浩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教育办公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环境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日益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重视。环境道德教育是使人们树立环境意识和提高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小学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环境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是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化、扩展和具体运用。环境道德教育,旨在教育人们如何去关心地球,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道德责任,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履环境道德的人。
一、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原因探讨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随着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步认识到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而学校理应肩负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要把握好环境道德以及环境道德的特征,遵循环境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自觉地将环境道德纳入学校道德体系,重建学生的价值观、调整道德教育的原则、重塑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要求全社会将保护自然环境与建设优美宜居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紧密结合,把我国建设成环境优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着力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素质,培育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青少年既是生活于当下的未成年人,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主体,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与和他们息息相关,只有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行为能力提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有实现的坚实基础。因而,从建设美丽中国的角度,审视当前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现状,探索高要求下的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
自开展道德教育以来,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做到自觉遵守道德实践,成果可观。但美好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对提升学生环境道德品质存在明显的不适宜,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某些知识传授与学生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相分离;学校的部分社会生活妨碍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学校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错误引导,使得学生难以进一步提升环境道德品质。
另外,一些环境教育学者研究发现:第一,环境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初衷,忽视了人文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对强调以人为主体的环境教育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二,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当对环境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教育课程不仅体现教学目标,而且与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编制、教材体现教学的构筑以及课程评价等有着直接关系,它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理解和掌握深层次的环境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环境道德,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实践性环境素质所不可缺少的。
三、改进目前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要树立生态伦理观、亲近自然观、环境公平观、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观等五种观念,并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首先,科学定位并健全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与保障机制:学校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生活对于学生的环境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努力回归学生生活,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一项全面持续的终身教育。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环境道德教育的力。大力推进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开展系列家长教育活动,及时向家长发布学生教育管理信息,积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欢迎家长参与或观摩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道德教育要得到广大家长的深入理解、真诚关心和大力支持,家庭配合作用得到空前发挥,家长成为老师最好的伙伴,家庭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又一重要阵地,家校合作让家庭教育发挥重要的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的配合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社会教育在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要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育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就必须建立健全和强化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大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健康、和谐的大德育工作局面,取到最好的德育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环境道德素养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基本公民素质。广大中小学生要树立爱护自然的环境道德意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反映以及社会共同长远利益的反映,加强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原因探讨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随着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逐步认识到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而学校理应肩负起环境道德教育的重任。要把握好环境道德以及环境道德的特征,遵循环境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自觉地将环境道德纳入学校道德体系,重建学生的价值观、调整道德教育的原则、重塑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要求全社会将保护自然环境与建设优美宜居的社会和生活环境紧密结合,把我国建设成环境优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着力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素质,培育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青少年既是生活于当下的未成年人,又是国家未来的建设主体,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与和他们息息相关,只有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行为能力提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才能有实现的坚实基础。因而,从建设美丽中国的角度,审视当前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现状,探索高要求下的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
自开展道德教育以来,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做到自觉遵守道德实践,成果可观。但美好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对提升学生环境道德品质存在明显的不适宜,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某些知识传授与学生环境道德品质的形成相分离;学校的部分社会生活妨碍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学校举办的一些重大活动错误引导,使得学生难以进一步提升环境道德品质。
另外,一些环境教育学者研究发现:第一,环境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初衷,忽视了人文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对强调以人为主体的环境教育的实施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二,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当对环境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环境教育课程不仅体现教学目标,而且与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编制、教材体现教学的构筑以及课程评价等有着直接关系,它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理解和掌握深层次的环境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环境道德,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养成实践性环境素质所不可缺少的。
三、改进目前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要树立生态伦理观、亲近自然观、环境公平观、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观等五种观念,并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首先,科学定位并健全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与保障机制:学校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生活对于学生的环境道德品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努力回归学生生活,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的主体体验,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一项全面持续的终身教育。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环境道德教育的力。大力推进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开展系列家长教育活动,及时向家长发布学生教育管理信息,积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活动,欢迎家长参与或观摩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道德教育要得到广大家长的深入理解、真诚关心和大力支持,家庭配合作用得到空前发挥,家长成为老师最好的伙伴,家庭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又一重要阵地,家校合作让家庭教育发挥重要的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的配合作用。
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社会教育在青少年环境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要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就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育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就必须建立健全和强化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大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健康、和谐的大德育工作局面,取到最好的德育效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环境道德素养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基本公民素质。广大中小学生要树立爱护自然的环境道德意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反映以及社会共同长远利益的反映,加强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