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 兰永念
【机构】 四川省仪陇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语文教学是注重提升学生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判断能力,还有学生对问题深入思索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比任何一切知识都重要,因为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
因为人们有了想象力,才能够有许多创新的事物发生,人们才能够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创新的基础就在于想象力。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中是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让文字形象化
语文随着高年级的提升教材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书本中不再有图画了,而且文字也越来越多,只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想象力,那么出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一定会是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了作者写作的画面。如果单纯的只看文字,学生也不会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更不会花费时间去理解课文的意思。许多事物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就很难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在阅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些文字都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进入作者世界当中去,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
二、融汇贯通,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在对作者文章进行的想象的时候,可能与作者的思路不在同一频道上,也难以达到作者那种写作的境界,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融汇贯通,为学生建立一座心灵上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离作者写作的情景越来越近,体会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阅读《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些古文并不是像正文那样好理解,好想象,那么充满诗情画意了。教师便会询问学生这些词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态的,学生完全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白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也不明白标题中陈情表是什么意思。可能有些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一点意思写的是作者的家境遭遇。此时学生就要与作者的思路融汇贯通才能明白作者文章的涵义,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想象力,让学生把这篇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中的乞丐进行联想,还可以采用穷困人家的例子进行比较。
三、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的教育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把教学课堂留给学生,要发挥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人这一特点。当今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挑选才编成书籍的,这些文章都是聚集了中国浩瀚无穷的知识,而新课程也发生了改革,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并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进行想象力的发挥。
四、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与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五、通过文本对话架设心灵桥梁从而感悟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六、注重阅读实践放飞思绪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假如没有想象力那么社会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学第一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让想象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黄有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师道·教研》2014年5期.
[2]董新文.想象阅读的思考和实践《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象力
因为人们有了想象力,才能够有许多创新的事物发生,人们才能够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事物,创新的基础就在于想象力。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中是最容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让文字形象化
语文随着高年级的提升教材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书本中不再有图画了,而且文字也越来越多,只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想象力,那么出现在学生脑海里的一定会是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入了作者写作的画面。如果单纯的只看文字,学生也不会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更不会花费时间去理解课文的意思。许多事物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不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就很难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在阅读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一些文字都想象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进入作者世界当中去,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
二、融汇贯通,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生在对作者文章进行的想象的时候,可能与作者的思路不在同一频道上,也难以达到作者那种写作的境界,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融汇贯通,为学生建立一座心灵上沟通的桥梁,使学生离作者写作的情景越来越近,体会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阅读《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些古文并不是像正文那样好理解,好想象,那么充满诗情画意了。教师便会询问学生这些词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态的,学生完全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白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也不明白标题中陈情表是什么意思。可能有些学生从字面意思理解一点意思写的是作者的家境遭遇。此时学生就要与作者的思路融汇贯通才能明白作者文章的涵义,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各种想象力,让学生把这篇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中的乞丐进行联想,还可以采用穷困人家的例子进行比较。
三、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的教育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把教学课堂留给学生,要发挥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人这一特点。当今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挑选才编成书籍的,这些文章都是聚集了中国浩瀚无穷的知识,而新课程也发生了改革,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并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进行想象力的发挥。
四、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与想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五、通过文本对话架设心灵桥梁从而感悟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六、注重阅读实践放飞思绪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假如没有想象力那么社会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想象力作为教学第一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让想象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黄有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师道·教研》2014年5期.
[2]董新文.想象阅读的思考和实践《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