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作者】 李秀华
【机构】 东明县沙窝镇政府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与深入发展,如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也逐渐日趋突显,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工作者尤其是长居一线的农村工作者与农民的素质,提高先进科技在农业实践中的运用和推广。农村经济要突破现有的瓶颈,进一步发展,先进科学的农业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技;体制;组织
先进而科学的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广、普及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证。目前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好我国农技推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深化农村机制改革,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构建创新农技推广组织。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从9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据资料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国共有农业产业化创新组织7.56万个,共带动全国农村总户数的35%约计7900万户农户。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可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农业发展交易中的各种成本,对带动广大农民朋友共同走向富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要做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户集中的乡镇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勤劳踏实、独具开拓精神的农民企业家,注重对其管理素质的培育;再通过这批企业家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广大的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这批带头人是具有很大的管理潜质的,自身又对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知识掌握和吸收很快,更重要一点他们是与农民接触最深入的,通过他们的接洽,农民更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这样可加快新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在农村交易市场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农民组织生引入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村的经济市场。
二、目前在农技推广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与发展。但,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而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加快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脚步,激发了市场需求格局的调整。
三、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农民是农村经济的建设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就是内因。因此要充分维护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民采纳、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大先进科技的运用与普及,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的创新。在农技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重对参与的各方人员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实践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②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并逐步完善、创新;促进农技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
③要充分提高推广效率从而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而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创建联系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桥梁即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如: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这样有利于农民及时学会新的农业技术,也可促进新技术的转化快速的投入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新的农业技术,加快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运用。
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如何促进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力度。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又一瓶颈。在我国,农民人数多,素质低,农村委组织分散,使得农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技的普及与运用,一方面要依靠在实践改造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技推广主体自身,农技推广主体要主动的参与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农业教育和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激励。
⑤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重视教育强农,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主体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把教育、研究、推广三者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带动广大的农民朋友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都需要重视教育强农和相关的培训。这带来的不仅是素质的改变,更大程度的是观念,思想的转变,高素质的农民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四、结论
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工作不会一蹴而就,是任重道远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不断努力学习和长期实践总结。我们政府一直倡导的是要重农、尊农、富农,如何使数以万计的农民富起来,有序高效的从事农业生产,过上安定幸福的的生活,是每一届政府领导人的首要大事。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我国的农村生产力需要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要求,相信随着我们的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积极摸索与创新,必会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农村经济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关键词:农技;体制;组织
先进而科学的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广、普及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证。目前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解决好我国农技推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深化农村机制改革,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另一个方面也需要构建创新农技推广组织。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从9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据资料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全国共有农业产业化创新组织7.56万个,共带动全国农村总户数的35%约计7900万户农户。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可以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农业发展交易中的各种成本,对带动广大农民朋友共同走向富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要做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户集中的乡镇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造就一批具有勤劳踏实、独具开拓精神的农民企业家,注重对其管理素质的培育;再通过这批企业家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广大的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因为这批带头人是具有很大的管理潜质的,自身又对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知识掌握和吸收很快,更重要一点他们是与农民接触最深入的,通过他们的接洽,农民更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这样可加快新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在农村交易市场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农民组织生引入市场,进一步活跃农村的经济市场。
二、目前在农技推广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与发展。但,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从而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与不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加快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脚步,激发了市场需求格局的调整。
三、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①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农民是农村经济的建设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就是内因。因此要充分维护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民采纳、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加大先进科技的运用与普及,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的创新。在农技体制改革中,还应该注重对参与的各方人员的激励,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实践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
②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要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并逐步完善、创新;促进农技体制的深入改革,使得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
③要充分提高推广效率从而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从而取得最大的效果。要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创建联系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桥梁即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如: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这样有利于农民及时学会新的农业技术,也可促进新技术的转化快速的投入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新的农业技术,加快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与运用。
④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如何促进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深入改革,这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的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力度。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又一瓶颈。在我国,农民人数多,素质低,农村委组织分散,使得农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技的普及与运用,一方面要依靠在实践改造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技推广主体自身,农技推广主体要主动的参与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农业教育和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激励。
⑤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重视教育强农,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主体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把教育、研究、推广三者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带动广大的农民朋友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与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都需要重视教育强农和相关的培训。这带来的不仅是素质的改变,更大程度的是观念,思想的转变,高素质的农民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学习和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四、结论
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工作不会一蹴而就,是任重道远的,需要我们每一代人不断努力学习和长期实践总结。我们政府一直倡导的是要重农、尊农、富农,如何使数以万计的农民富起来,有序高效的从事农业生产,过上安定幸福的的生活,是每一届政府领导人的首要大事。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我国的农村生产力需要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变化要求,相信随着我们的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积极摸索与创新,必会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之路。(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农村经济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