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技巧的研究

【作者】 李 陵

【机构】 四川省苍溪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高考较传统高考而言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综合化、情景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变目前学生死记实验结论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生物实验设计的困惑,本文就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解题技巧作出分析总结。
  关键词:高考生物  实验设计题  解题技巧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高考更加注重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在高等学校选拔考试中实验设计题多以新问题、新情景展现,由于学生平时训练不够,加之对新情景的畏难心理,考试时往往找不到切入点,导致实验操作的语言表述层次不清;术语不准确;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不到位,从而导致这类题的得分率低。针对上述情况,此文提出了实验设计题型常规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背景资料
  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一般步骤为六步:
  (一)、提出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作出假设:根据某种现象或已有知识做出的未经验证的假设,做出的假设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假设,也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假设,必须根据假设做实验来验证。
  (三)、实施计划:是完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必须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实验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的原则。
  (四)、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论:如实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记录有实验变量引起的不同结论。再根据事实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如果获取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可顶假设;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
  (五)、表达交流,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方法适用中学遇到的生物设计实验.要进行实验,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提出某种可能的解释。也就是提出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设想或假说。可见,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成果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的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类型→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找准实验中的变量→设计实验步骤→预期结果与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一)、 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类型
  首先认真阅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是探究类实验还是验证类实验。
  探究实验室指根据预先假设,利用已有知识储备,根据提供材料所进行的探索类实验。该类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结论也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是指在一个设计完整的框架下来验证、检测实验结果能否达到实验原理所描述的结论的一类实验,该类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唯一的,实验的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达到预期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型。验证性实验是已知原理,现象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证明相应的生物学现象的实验方法。探究性实验是在不明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用己有的实验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出结论的实验方法。例如: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验证性实验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验证”或“证明”等字样。探究性实验的题干中往往会出现“探究”字样。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假设的前提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说的实验,该类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因而在实验前要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并分析其原因,“若是……则说明……”是实验结果的表述形式, 实验的过程在于获取假说中有用的信息,探索实验的结论.
  例1、(2012广东卷)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产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
  (1) pH对不同蛋白酶的活力影响有差异。据图12可知,_________更适宜作为食品添加剂,理由是________。蛋白酶的活力可用________的量来表示。

 

  
  (2)该蛋白酶的提取工艺流程如下:
  
  

  兴趣小组分别对酶保护剂浓度、提取液pH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酶保护剂浓度在0.02-0.06mol/L范围内,酶活力较高;提取液pH在6.0-8.0范围内,酶活力较高。他们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粗酶制剂的美活力,以达到最佳提取效果,还需对酶保护剂浓度和提取液pH进行优化,并确定以此为探究课题。请拟定该课题名称,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
  【答案】(1)木瓜蛋白酶 由图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活性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时间内 底物消耗(产物产生)
  (2)课题: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最适PH


  
  
  
  
  
  
  解析:(1)审题结合图形和文字,在题目中已经提供了信息“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所以选择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有广的酸碱适应范围,从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木瓜蛋白酶的适应范围最广,所以可以选作食品添加剂。酶的活力,我们一般用酶催化的底物消耗量或者底物生成量来表示。
  (2)实验设计,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这里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酶保护剂的最适浓度和提取液的PH值,所以我们可以将酶保护剂的浓度和提取液的PH值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
  (二)、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
  实验原理就是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成败的关键。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确定、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的安排都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实验原理作为依据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预期也是依据实验原理而作出的。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在头脑中搜寻教材上或曾做过的实验模型,初步形成大致的实验方案和思路。
  (三)、找准实验中的变量,选择实验方法
  1、明确实验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它可分为:
  实验变量:又称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即人为改变的变量。
  反应变量:又称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更所引起的变化结果。
  无关变量:它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及现象的因素或条件。无关变量不是指与实验结果无关的量,而是指与该实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它通常包括:实验材料的状况与用量、实验试剂的浓度与用量、实验的外界条件、实验所需时间、影响实验结果检测的因素等等。实验过程就是实验者操纵自变量,获取因变量,并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过程。一般来说无关变量越多,实验设计就越复杂。
  例如“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中,低温(冰块)适温(60℃)高温(100℃)就是自变量,酶活性的改变则是因变量,而除实验变量外,试管的洁净程度、酶的用量、淀粉浓度、反应时间长短等等则是无关变量。
  例2、(2012江苏卷)为探究低浓度NaHSO3溶液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报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温室盆栽,1mmol/L NaHSO3
溶液、蒸馏水、喷壶、光合分析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若干——的水稻植株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的——、——喷洒在甲、乙两组的水稻叶片上,次日上午测定光合速率。

 

  ③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见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研究发现NaHSO3增加了叶片内叶绿体形成ATP的能力,推测其作用部位是叶绿体的——,进而加快对图2中——(填字母A~D)物质的利用。
  (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条件设计实验,证明了0.2mol/L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mol/LNaHSO3效应相同,两者共同处理既不存在累加效应,也无抑制效应。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用要柱形图绘制出实验结果(实验光照强度为1000molm-2s-1)。
答案:

 

  (1)②株型、长势、叶片均一  蒸馏水   
   1mmol/L NaHSO3溶液
  ③不同光照强度下代浓度NaHSO3溶液可提高水稻光合速率
  (2)类囊体  A、B、D(3)见右图
  解析:(1)该实验中自变量为是否喷施NaHSO3溶液,因变量是水稻光合速率,其它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用实验材料的株型、长势等条件要基本相同;实验操作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喷洒一定量的蒸馏水,实验组喷洒1mmol/LNaHSO3溶液;③根据图1,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喷洒NaHSO3溶液的植株光合速率均高于喷洒蒸馏水的对照组,说明NaHSO3溶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能提高水稻植株的光合速率。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产生ATP,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中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C3,C表示光合作用产物糖类,D表示C5,光反应增强,ATP和[H]增多,可促进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进而促进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5的利用。
  (3)根据题中信息,0.2μmol/L的硫酸甲酯吩嗪和1mmol/L的NaHSO3溶液效应相同,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但二者无累加效应和抑制效应,即二者混合使用效果和分别使用的效果是一样的。据此信息结合图1可作出对应的条形图。
  2、 明确实验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实验选材、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2)、单一变量原则: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它无关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对照性原则: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有效方法就是设置对照。
  ①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加了淀粉酶,而对照组只加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中,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 (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做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如 “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就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4)、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 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 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 即试剂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3、 熟悉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碘液(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等等
  ⑵、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⑶、同位素示踪法: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⑷、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⑸、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⑹、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⑺、植物杂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 +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⑻、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测交; 该显性个体自交。
  ⑼、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⑽、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即抗性接种实验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出现。
  ⑾、育种的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
  ⑿、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等等…
  (四)、设计实验步骤
  第一步: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实验药剂、实验材料的准备等。
  (1)实验器材的准备:包括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器材;对器材进行编号;利用实验器材连接好实验装置等。
  (2)实验药剂的准备:包括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实验药品;利用提供的药品配制实验所需试剂等。
  (3)实验材料的准备:包括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均分实验材料,利用实验中提供的材料获取实验中所需的材料。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洋葱,而所需材料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因而应先培养洋葱根尖。
  要点提示:
  第一步:取——套规格相同的器材(或取长势相同的某种生物材料随机平均分成——份)分别标记为A、B…,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本步骤强调分组的等量性原则(器材的规格、生物材料的长势、分组的数量和随机性等),编号可以针对实验器具,也可以针对实验材料,有的非条件处理需在条件处理之后,则需写在第二步。
  第二步:实验操作:设置实验组(单一变量)和对照组,控制好无关变量.
  要点提示: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
  本步骤强调对照性原则、各对照组条件处理的等量性原则,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可用具体的量,如“在A组中加入2 ml……在B组中加入2 ml……”。需要注意的是:一组加入试剂时,如另一组不需加入试剂,则必须加等量的蒸馏水或相应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溶液;如果用试管做实验,实验中加入试管的各溶液的总量一般不超过10 mL。另外,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即本步处理的变量只能有一个。
  第三步:实验结果的观测和记录:
  要点提示:将——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或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 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本步骤强调各对照组外界处理的等量性原则, 套装置必须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这样的实验结果才有可比性。培养的时间可根据具体的实验确定,也可以用“一段时间”描述。
  实验设计时,应尽可能地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①对于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直接写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②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应设计出能检测到实验结果的方法。加入一些试剂,使其产生气泡、沉淀、显色反应等;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处理等。③对于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显微现象,应利用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结果。
  总之,实验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从而设计出合理、科学、严密的实验方案,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预期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是指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收集到的数据,即反应变量。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全面、准确地预测实验结果。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已知结果和结论,因此,结果只有一个。通常还需设计表格如实记录各组实验数据。对于探究性实验,实验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把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应考虑在内,结果有多个。
  (六)、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理论概括或一般规律。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结果预期唯一,所以,结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肯定实验目的。对于探究性实验,对应它的多个结果,写出多个结论即可。
  总之: 实验分析和设计题的来源有教材中的实验情景,有对教材理论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论化探索,也有对生物学经典实验过程的再发现和再证实。开放性的设计实验是一种全新的试题,怎样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掌握其方法,值得积极探索,但实验设计总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是要把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严谨性、一致性、可重复性等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实验可多样化。要打破定势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方法,从而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独立地解决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