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同在蓝天下——中学借读生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 樊玉琳

【机构】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借读生是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办学声誉比较高的中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特殊情况与心理特点,予以正确管理和引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借读生 心理状态 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 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借读正由一种个别现象演变成为一种群体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借读生成为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办学声誉高的中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学生群体。所以了解和掌握了他们共性的东西,对于加强他们的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心理积极健康的发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借读生的借读动因
  借读生的借读动因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考试升学型,这类学生希望借助于借读学校的优越教育条件,考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二是异地借读型,这类学生多数为外来人口,因父母工作的原因,送入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三是转换环境型,因为在原先学校学习不太理想,或者与原先学校、同学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等原因,不得不换个学习环境而借读。
  二、借读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借读生的焦虑心理
  1、成因
  借读生的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的焦虑上。大多数学生借读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于借读学校的优越教育条件,考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因此他们的学习期望值很大,这种高期望、高投入的学习状况,必然导致借读生出现高水平的学习焦虑。
  2、应对策略
  (1)学习焦虑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个人的性格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在引导借读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的同时,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2)要加强耐挫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通过集体活动和各种途径帮助借读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3)重视借读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学习,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4)学生的心境状况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要消除学习焦虑心理还必须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让他们通过听音乐、参加户外活动等方法,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
  (二)借读生的自卑心理
  1、成因
  由于借读生的入学方式不同,加之学习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使得他们变的更加自卑,往往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信心。
  2、应对策略
  (1)借读生虽然在学习上可能会落后于正取生,但在文体等其他方面有着自己的特长,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势必会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发现蕴藏着的优势,才能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2)正视自己的差距,其次要把期望值定得适当一点,不要好高骛远,从小从低做起,确保首次成功,然后逐步加大期望值,以取得成功为前提,这样不断的体验成功,自卑心理就会慢慢祛除。
  (3)“以勤补拙”,“扬长补短”,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勤奋的学习,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同正取生一样的成绩。
  (4)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作为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接近关心那些有着自卑心理的借读生,留意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并表扬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三)借读生的孤独心理
  1、成因
  由于借读生的特殊身份,致使他们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因为缺少和同学们的认识和熟悉,所以一旦在活动中受到冷落,一些胆小的学生往往就更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应对策略
  (1)要不断的进取,在奋斗和拼搏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这样孤独感就会自然消失。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这样生活就会丰富多彩,就不会感到孤独和郁闷。
  (2)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主动与人交往,参与各种活动,这样既有助于人际交往,又有助于培养积极情绪,从而使孤独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3)教师要引导借读生融入班集体。通过集体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凝聚力,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并把自己融汇到集体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他们的孤独心理,而且能够避免一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四)借读生的消沉心理
  1、成因
  有些借读生由于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缺乏认识,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差距,渴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成绩,当力不从心而使渴望变成失望时,消沉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2、应对策略
  (1)应该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既要找出自身的差距,也要挖掘自身的潜力。要扬长补短,通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切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这样才不会在失望时变得消沉萎靡。
  (2)顽强的意志力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只有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才能遇到挫折而不气馁,(下转第43页)(上接第54页)才能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行动,坚定地奔向奋斗目标。
  (3)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有了这些,心中就有了寄托。这些理想、信念和抱负应该是现实的,是经过努力和奋斗可以实现的,是能够体现人生意义的。
  (五)借读生的逆反心理
  1、成因
  借读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当他们在不被理解时,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逆反心理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会使他们朝向消极的方向发展。甚至表现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
  2、应对策略
  (1)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自我教育,要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
  (2)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与正取生相比,那些借读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要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培养自信心,要多给予鼓励,多谈心,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在关心帮助他们。
  (3)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借读生,必要时教师应该进行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家长和子女的交流,使家长理解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中的心理变化、情绪变化,分担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巨大压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作为老师,应该给予这些远离家乡的借读生和本地生同样的感情,用真心教育他们,用真情呵护他们,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