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阅读教学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 秦旭东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致力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课标的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个人认为一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二要重视读写结合的练笔实践。
关键词:阅读教学 积累 读写结合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标准》还对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并不等同于会运用。审视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问题很多。学生作文中,别字泛滥,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而且网络语言掺杂其中。口头表达,语不能成句现象普遍,要么啰嗦,要么过简,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毋庸置疑,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课标前言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
一、 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言运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语言储备,而储备语言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如何积累语言,最有实效的一条途径就是背诵。鉴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课文背诵的指导与落实。什么样的课文要背诵呢?一是词句优美的课文或语段。比如《三亚落日》、《广玉兰》、《夹竹桃》。再比如《理想的风筝》前三个自然段。二是富含哲理的语段,比如《最大的麦穗》的最后一段,《山谷中的谜底》最后两段等等。三是表达形式易于模仿的优秀语段。比如《理想的风筝》写刘老师“板书的”语段。这段话因为呈现夹叙夹议的结构特点,因而可以为学生习作作借鉴。再如《广玉兰》的二、三段,其言语形式别致而富有表现力,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很有帮助,因此自然成了是指导学生背诵的重点语段。
除背诵课文而外,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积累词语。我特别重视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每人自备一个词语积累本,每学一篇课文,或读一篇文章就把其中的优美词语摘记下来,并且要求会背会写。
二、注重读写结合的练笔实践
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形成来自于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注重读写结合,勤于练笔。
1. 语言形式的转换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这是《螳螂捕蝉》中的一段话,其中,大臣劝吴王的话是以转述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时,让学生转换成直接叙述的形式,并写一写,说一说,演一演,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转换,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有效的途径,因为写作内容已无需思考,所要思考的是“话”还可以怎么说,在这样包含着创新思维的表达训练中,学生的兴趣也会盎然浓厚。
2. 课文内容的续写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练就的,读写结合的练笔形式很多,途径很多,续写内容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学《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后,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以《美穗子回忆录》为题写作文,教学《半截蜡烛》之后,让学生写写“蜡烛熄灭之后”一家人的内心活动等等,如此续写,信手拈来,不非多大力气,却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想说,且能把话说好。
3. 古诗词改写
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开阔,意象鲜明,能给学生学生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学古诗,然后够改诗成文,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词两首》后,让学生依据《如梦令》和《渔歌子》表达的意境写作文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改写《渔歌子》的一个小片段:
“河面上,一位头戴着青箬笠,身披着绿蓑衣的渔翁独自坐在小船上沐浴着和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儿。他不时抬起头看那洁白无瑕的白鹭,看那连绵起伏的西塞山,看那岸边粉红娇艳的桃花。看他那样子似乎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那盛开的桃花,在钓那迷人的美景,在钓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文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课文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不能离开有效的模仿练习。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仿写的训练,会极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精彩句子段落,我会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比如,句子的模仿。例1, “在我们心目中,你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几句赞美老师的话。例2,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校园里的樱花吗。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母爱吗?
除了句子的仿写,还有语段的仿写,语段仿写重在仿结构。比如《孔子游春》中的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从结构上讲是总---分的写法,从修辞的角度讲,运用了比喻和修辞的写作方法,教学这段话时,我指导学生分别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和“大自然真像一本书”为中心句,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效果很好。
重视语言的积累,重视练笔实践,教学中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 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做法,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积累 读写结合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课程标准》还对课程性质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并不等同于会运用。审视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问题很多。学生作文中,别字泛滥,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而且网络语言掺杂其中。口头表达,语不能成句现象普遍,要么啰嗦,要么过简,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毋庸置疑,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课标前言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
一、 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言运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语言储备,而储备语言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如何积累语言,最有实效的一条途径就是背诵。鉴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课文背诵的指导与落实。什么样的课文要背诵呢?一是词句优美的课文或语段。比如《三亚落日》、《广玉兰》、《夹竹桃》。再比如《理想的风筝》前三个自然段。二是富含哲理的语段,比如《最大的麦穗》的最后一段,《山谷中的谜底》最后两段等等。三是表达形式易于模仿的优秀语段。比如《理想的风筝》写刘老师“板书的”语段。这段话因为呈现夹叙夹议的结构特点,因而可以为学生习作作借鉴。再如《广玉兰》的二、三段,其言语形式别致而富有表现力,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很有帮助,因此自然成了是指导学生背诵的重点语段。
除背诵课文而外,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就是积累词语。我特别重视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尤其是成语。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每人自备一个词语积累本,每学一篇课文,或读一篇文章就把其中的优美词语摘记下来,并且要求会背会写。
二、注重读写结合的练笔实践
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形成来自于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注重读写结合,勤于练笔。
1. 语言形式的转换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这是《螳螂捕蝉》中的一段话,其中,大臣劝吴王的话是以转述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时,让学生转换成直接叙述的形式,并写一写,说一说,演一演,既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的转换,是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有效的途径,因为写作内容已无需思考,所要思考的是“话”还可以怎么说,在这样包含着创新思维的表达训练中,学生的兴趣也会盎然浓厚。
2. 课文内容的续写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练就的,读写结合的练笔形式很多,途径很多,续写内容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比如教学《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后,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以《美穗子回忆录》为题写作文,教学《半截蜡烛》之后,让学生写写“蜡烛熄灭之后”一家人的内心活动等等,如此续写,信手拈来,不非多大力气,却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想说,且能把话说好。
3. 古诗词改写
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开阔,意象鲜明,能给学生学生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学古诗,然后够改诗成文,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词两首》后,让学生依据《如梦令》和《渔歌子》表达的意境写作文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改写《渔歌子》的一个小片段:
“河面上,一位头戴着青箬笠,身披着绿蓑衣的渔翁独自坐在小船上沐浴着和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儿。他不时抬起头看那洁白无瑕的白鹭,看那连绵起伏的西塞山,看那岸边粉红娇艳的桃花。看他那样子似乎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那盛开的桃花,在钓那迷人的美景,在钓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文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课文仿写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不能离开有效的模仿练习。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仿写的训练,会极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精彩句子段落,我会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比如,句子的模仿。例1, “在我们心目中,你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几句赞美老师的话。例2,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校园里的樱花吗。你能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母爱吗?
除了句子的仿写,还有语段的仿写,语段仿写重在仿结构。比如《孔子游春》中的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从结构上讲是总---分的写法,从修辞的角度讲,运用了比喻和修辞的写作方法,教学这段话时,我指导学生分别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和“大自然真像一本书”为中心句,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效果很好。
重视语言的积累,重视练笔实践,教学中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 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做法,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