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学随感

【作者】 扎西求戈

【机构】 四川省阿坝县麦尔玛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像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约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地课堂对话,一味地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4.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的习惯;5.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6.好问的习惯;7.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8.规范、整洁的写字习惯。
  二、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语文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知道了某节课是语文眉头就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三、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其次还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从更广的视角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这样学生将受益无穷。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常用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还有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
  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如果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如果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从而来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