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途径
【作者】 向红菊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帮助,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文章首先分析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重点分析了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途径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重范读领路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训练巩固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优化朗读评价
教师的积极引导,对于小学生的朗读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重视朗读评价的正确实施,利用艺术性的评价语言与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实施朗读评价,有利于小学生朗读学习热情的保持。艺术性的朗读评价,是指教师在处理学生朗读不足时,要利用委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个人不足。不仅要利用评价传递出客观且真实的信息,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个人朗读学习能力,成为朗读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五、读悟有机结合
很多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是从技巧上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快些……把朗读指导指向技术性,指导显得生硬、抽象。朗读情感是建立在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朗读的指导从来都依托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二者密不可分。在朗读指导中,只有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中促读,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而受到教育。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中的“……他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这段文字时,笔者从学生的朗读中,发现他们并未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导致感情处理不当。于是,笔者问:“炎热的夏天,当你非常口渴回到家,看见桌上有一杯凉水时,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说:“我想冲过去端起杯子,一口气把水喝光。”笔者顺势说:“当小猴子看见这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时,它想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可是有些学生读得语速偏慢,笔者再问:“小猴子很想吃葡萄,他的速度还会这么慢吗?”通过以上朗读指导,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情感从生活经验引渡到课堂,转化成一种学习动力,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了,朗读就有了情感。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王志颖.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丘雪萍.新课程(小学).2016(06).
[3] 浅议小学低段课堂情感朗读能力的培养[J].袁雪芳.新课程(小学).2015(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途径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注重范读领路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强化训练巩固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四、优化朗读评价
教师的积极引导,对于小学生的朗读学习积极性有重要影响。重视朗读评价的正确实施,利用艺术性的评价语言与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实施朗读评价,有利于小学生朗读学习热情的保持。艺术性的朗读评价,是指教师在处理学生朗读不足时,要利用委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个人不足。不仅要利用评价传递出客观且真实的信息,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个人朗读学习能力,成为朗读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五、读悟有机结合
很多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是从技巧上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快些……把朗读指导指向技术性,指导显得生硬、抽象。朗读情感是建立在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朗读的指导从来都依托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二者密不可分。在朗读指导中,只有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中促读,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而受到教育。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中的“……他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这段文字时,笔者从学生的朗读中,发现他们并未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导致感情处理不当。于是,笔者问:“炎热的夏天,当你非常口渴回到家,看见桌上有一杯凉水时,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说:“我想冲过去端起杯子,一口气把水喝光。”笔者顺势说:“当小猴子看见这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时,它想干什么?”然后再让学生读这句话,可是有些学生读得语速偏慢,笔者再问:“小猴子很想吃葡萄,他的速度还会这么慢吗?”通过以上朗读指导,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情感从生活经验引渡到课堂,转化成一种学习动力,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了,朗读就有了情感。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王志颖.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丘雪萍.新课程(小学).2016(06).
[3] 浅议小学低段课堂情感朗读能力的培养[J].袁雪芳.新课程(小学).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