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
【作者】 胡 飞
【机构】 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藏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对中学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将德育智育与美育有机结合成一体。美术教育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笔者现对此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创作,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并没有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也只是处于临摹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在美术教学中也应如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与创作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实现知识的多向互动,只有这样学生对获取的知识理解才更深刻,记忆才更牢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把握,同时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该删减的删减,该增加的增加,既立足教材,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符合本地学情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更能突出教师的教学特色。此外,教师在课上不能再用固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而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美术的绘画基础与绘画技巧,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手工制作课。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切断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传统的手工课过多地成了理论课,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手工课的优势,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改变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纯理论课的认识,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作品的集体展示,也可加强学生对手工课的认识。
2.让学生给实物着色。传统的色彩课是将图画在纸上,然后学生进行着色。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改革,我让学生给物体调色,以立体的物体与鲜艳的色彩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色彩有更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实物画在纸上进行着色。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多媒体来上图画课。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势,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将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事物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或根本无法表现的知识立体地展现出来,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课。例如,在国画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采用教师直观演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笔法与墨法。
三、开展多样的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我们要为学生开设更多的设计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2.加强室外写生训练。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进行创作,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呼吸大自然的气息,使学生在创作中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闪现出更多的灵感,使学生的作品更有个性。实践表明:室外写生训练远远比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想象来进行创作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容易让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形成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学会用美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与物、人与景,可以使学生创作出来的人更形象,物更具体,景更美,作品更传神。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慎重对待学生的作品,不能老师看完后就束之高阁。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挑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展示区集体展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看自己的作品。对于有作品展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激励,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没有作品展出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榜样,会使他们以此为目标努力学习与创作,以使自己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展示区里展出。当然,我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一切化、标准化。我们的美术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全部培养成著名的画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学生的绘画基础不同、个性不同,自然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不仅要从整体上来评价作品,而且要从局部来看待,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从布局、意境、主题等方面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善于发现作品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种分层的评价标准、多元的评价方式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积极推荐到相关的报纸杂志上。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印在报刊上时,心中的喜悦肯定是无法言表的,进行美术创作的动力自然会更足。
一、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学生也只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创作,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并没有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也只是处于临摹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在美术教学中也应如此,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与创作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实现知识的多向互动,只有这样学生对获取的知识理解才更深刻,记忆才更牢固,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主动权,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把握,同时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该删减的删减,该增加的增加,既立足教材,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符合本地学情的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更能突出教师的教学特色。此外,教师在课上不能再用固定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而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美术的绘画基础与绘画技巧,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上手工制作课。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切断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传统的手工课过多地成了理论课,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手工课的优势,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改变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纯理论课的认识,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作品的集体展示,也可加强学生对手工课的认识。
2.让学生给实物着色。传统的色彩课是将图画在纸上,然后学生进行着色。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改革,我让学生给物体调色,以立体的物体与鲜艳的色彩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色彩有更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将实物画在纸上进行着色。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多媒体来上图画课。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势,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将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事物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或根本无法表现的知识立体地展现出来,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美术课。例如,在国画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采用教师直观演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笔法与墨法。
三、开展多样的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美术实践活动。我们要为学生开设更多的设计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2.加强室外写生训练。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进行创作,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呼吸大自然的气息,使学生在创作中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闪现出更多的灵感,使学生的作品更有个性。实践表明:室外写生训练远远比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想象来进行创作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容易让学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形成了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学会用美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与物、人与景,可以使学生创作出来的人更形象,物更具体,景更美,作品更传神。
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慎重对待学生的作品,不能老师看完后就束之高阁。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挑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在展示区集体展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看自己的作品。对于有作品展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激励,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没有作品展出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学习的榜样,会使他们以此为目标努力学习与创作,以使自己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展示区里展出。当然,我们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一切化、标准化。我们的美术教学并不是要把学生全部培养成著名的画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学生的绘画基础不同、个性不同,自然作品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以激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不仅要从整体上来评价作品,而且要从局部来看待,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运用,从布局、意境、主题等方面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善于发现作品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种分层的评价标准、多元的评价方式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积极推荐到相关的报纸杂志上。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印在报刊上时,心中的喜悦肯定是无法言表的,进行美术创作的动力自然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