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作者】 李 云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区分学生是否真的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所学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谈了一些独特的见解,细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提高 应用题 解答 能力
做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我想我们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就是在应用题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何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这一直是我从事数学教学探索的问题,并力求更好地解决它。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本人多年承担高年级数学教学,面对学生对应用题的“苦恼”,自己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教学方法,现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问题
语文教学中强调读,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也应该强调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更是要让学生细读,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一道题还没有读完就开始做,结果回答的问题跟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相距千里,闹出多少笑话,当然这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二、审问题
应用题叙述,语言生活化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用铅笔画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就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的东西和问题从题中找出来,重新组题,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确;“改写”就是把应用题的生活化描述改为更接近四则运算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的知识建构与应用题的语言叙述有机结合,从而内化为学生能力。“用铅笔画写”就是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洁的方法,在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重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反复观察自己的回答与问题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反复审题能力。
三、分析问题
解答应用题,分析问题是关键。在这里,我主要谈三种方法: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降低思维难度;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简单的说就是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反过来一步步推断分析,找出未知与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运算得出问题的答案;综合法的思维方向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必然结果。根据以上方法,在根据数量关系步步前进,直到最后解决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答题的好习惯,建议授课教师关注培养学生以下习惯:一是,解题中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二是在解题中看算式是否列对,是否有利于简便计算;三是看解题中是否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四是看解题中口算和心算速度是否提高“五是注重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客观事实。在有序的计算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五、讨论问题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已近结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只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此。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讨论问题,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推向新的高度。鉴于此我认为:一是训练学生用语言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问题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叙述每一步计算的算理;三是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辨能力;四是利用补充条件列算式或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五是加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问题,剔除多余条件等)
六、编题解题
在前五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解题,学生思维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驰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如:看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算式编题;选定范围遍题等。再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七、总结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成长,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每天三问:一问:我今天碰到了什么问题?二问:我怎样分析解决这个问题?三问:我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最终内化为学生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目前,无论从教材或教学来看,对应用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国革:《专家谈小学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道相:《小学数学教学建模》北京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提高 应用题 解答 能力
做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老师,我想我们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困惑”,就是在应用题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何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这一直是我从事数学教学探索的问题,并力求更好地解决它。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本人多年承担高年级数学教学,面对学生对应用题的“苦恼”,自己一直在探索这方面的教学方法,现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问题
语文教学中强调读,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也应该强调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更是要让学生细读,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一道题还没有读完就开始做,结果回答的问题跟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相距千里,闹出多少笑话,当然这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
二、审问题
应用题叙述,语言生活化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用铅笔画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就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的东西和问题从题中找出来,重新组题,使句式简单,数量关系趋于明确;“改写”就是把应用题的生活化描述改为更接近四则运算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的知识建构与应用题的语言叙述有机结合,从而内化为学生能力。“用铅笔画写”就是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洁的方法,在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重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反复观察自己的回答与问题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反复审题能力。
三、分析问题
解答应用题,分析问题是关键。在这里,我主要谈三种方法: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降低思维难度;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简单的说就是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反过来一步步推断分析,找出未知与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运算得出问题的答案;综合法的思维方向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必然结果。根据以上方法,在根据数量关系步步前进,直到最后解决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答题的好习惯,建议授课教师关注培养学生以下习惯:一是,解题中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二是在解题中看算式是否列对,是否有利于简便计算;三是看解题中是否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四是看解题中口算和心算速度是否提高“五是注重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客观事实。在有序的计算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五、讨论问题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已近结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只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此。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讨论问题,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推向新的高度。鉴于此我认为:一是训练学生用语言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问题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叙述每一步计算的算理;三是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辨能力;四是利用补充条件列算式或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五是加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问题,剔除多余条件等)
六、编题解题
在前五步的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通过编题解题,学生思维得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驰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如:看例题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线段图或示意图编题看实物编题;根据算式编题;选定范围遍题等。再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七、总结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成长,就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每天三问:一问:我今天碰到了什么问题?二问:我怎样分析解决这个问题?三问:我有什么收获或体会?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最终内化为学生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目前,无论从教材或教学来看,对应用题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国革:《专家谈小学数学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道相:《小学数学教学建模》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