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形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吴高峰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吴老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学数学老师要想上好数学课,必须透彻理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而抽象性正是小学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数学的学习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弱,尚处处于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为了能把数学课上的精彩,不少有经验的老师都抓住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扬长避短,采用了如下方法,发挥形象性在小学数学中的不可地孤单作用。增强形象性的教学有很多,在此略举几例,以示说明。
  一.画图法
  画图法形象、直观、概括性强、信息量大,能够起到化抽象为具象,变难为易的作用,有效避免了单纯数字教学带来的枯燥乏味,画图带给学生新鲜刺激,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比较短,画图法把无意注意转化有意注意,提高了注意的效度。教师用简笔画画图,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爱屋及乌,学生也会爱上数学没商量。画图法能让学生对数学老师、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最常用的画法有;线段图、示意图、树图。画图法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使视觉同时服务鱼学习,对小学各年纪都通用,在一年级的加减法、高年级的应用题中画图法都发着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巨大的作用。
  二. 情境导入法
  先把抽象图形和数字,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对应的事物,再建思维来源于现实生活情景。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了解,往往立数与形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不断地把生活数学。例如;小学生对钱币的认识,就是通过小学生在生活中到超市去买东西,逐步把数字和钱币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情景对学习数学的帮助。
  情景教学把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转为具象的生活问题,贴近学的生活,能够唤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学生,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三.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导教学以其特有的声色图文并茂、交互呈现等特点,为教学特别是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注入了活力。比如;低年级学生形象性思维比较强,多媒体播放的声音、图像、动画刚好能刺激小学的各种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对于高年级的抽象旋转题目、空间立体图形,多媒体能够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了解图形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降低了学习难度。
  四.自制教具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比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正方体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哪个展开图是给出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或者是给正方体对应的每个面都标上数字,然后把正方体对称展开,问学生与数字‘‘ 2’’对应的面,是哪一个?
  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让学生用硬纸板做正方体,折叠然后展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形象在起作用。
  五.实物展示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熟悉题目是对生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而数学学习的主体时学龄期的小孩,他们对生活现象有着直观具体的感觉,但对与抽象化了的数学有点生畏。可这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又回避不了,怎么办呢?那就请形象性来帮忙吧。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时,不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以加深理解;学习圆锥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或回忆秋收时的粮食堆、老爷爷的坟头等;学习图形的平移时,让学生现场推拉窗户、抽屉、弹簧刀等;学习旋转时;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常见事物,自行车轮子、风车、电风扇等。
  六.发挥想象
  使学生学得灵活多变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和文字的描述,从而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认识活动,它是形象思维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
  教师坚持形象化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
  如教学乘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可以改写为\"2×3\"那么\"6+6+6+3\"怎么改?学生一般写成\"6×3+3\",\"6×4-3\"。由于形象化教学和熏陶,有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改写成\"7×3\",他们把\"3\"分成3个1,分别移到前面的每个6上,使每个6变成7,巧妙地列出\"7×3=21\"的最简算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高年级形象思维逐步减少,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步加大,但即使这样,五、六年级的学生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形象化思维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
  从数学学科的特征来看,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这些特征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具体的事物兴趣浓厚,对于抽象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他们只能被动地被这些枯燥的数字和计算捆住而无法调动积极性,甚至被扼杀了天生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完成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运用形象化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七.化抽象为具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发明的过程相类似。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把知识发生过程的思路,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学下题:
  两列火车同时从AB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 小时两车相遇。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课本介绍了两种解法,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两辆车一小时内共行的路程,即\"速度和\"。4小时相遇就是4个\"速度和\",这种解法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个习题作为准备题:
  小明、小华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向西行,每小时行6千米,小华向东,每小时行5千米。3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时,用课件显示两人行走时的情景,使学生看到: 经过1小时两人间的距离是1个(6+5)千米,2小时距离2个(6+5)千米……。从而形象地理解\"速度和\"。
  学生从演示中看到两车1小时靠近50+60=110(千米),过2小时它们就靠近2个110千米,……因为4小时相遇,所以两站间的路程长就是4个\"速度和\",即110×4=440(千米)。
  这样图形与算式在头脑中交互作用,新知识的获得,思路清晰,学生自然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胜过死记结论。
  形象性的例子时时处处可见,【世说新语·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是形象性的例子最好的诠释,而生活中的数学就是对数学抽象性最形象性的解释。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充满形象性,成为孩子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