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刘 娟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文以载道,读以养人。在全社会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德育渗透又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善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而语文课程承载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趣审美功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必须体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教书与育人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更便于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学习,拓宽了文学阅读视野,更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绝好的教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们精心筛选过的,文质兼美,可以说是各类文体的典范。我们不仅从前人飘香的文字中感知其清丽隽永,更能从其深邃内容中,品味其高洁馨香。爱因斯坦曾说过: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者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可见,人的发展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拥有深厚的道德修养水平,因而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全世界学校教育所关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因此,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是把德育教育摆在首位的。在德育教育手段上,孔子提倡文道统一的观点。他曾说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论语·颜渊》) 并且指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从中可以看出,个人道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要通过文章的学习体现出来,文道统一,自古而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其一项基本任务。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渗透,渗透的特征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课文中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或热爱,或唾弃,或赞扬,或鞭挞等,教师需用各种方法分析字、词、句段,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进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程度,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反复咀嚼,领会文中隐含的深意,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形象而直观的插图与文字,让孩子展开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学习过程是愉悦的,所悟的品格是真实的,这就是语文课中找准“切入点”渗透着快乐品德教学。
  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之间,多重思维的碰撞中课堂将是不可预测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堂将面临着开放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准“启发点”,尽可能地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内敛的情感。课堂中,在课前预习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默读文本内容对课本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与主人公进行零距离对话,启发学生对自已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考、辨析。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材的文本中情感是隐性,它需要老师去推波助澜,但孩子的感触与情感体验是快乐的,获得的真知是永久的,敲开学生心灵这扇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深化道德品质,这就是春风化雨于无痕中快乐品德渗透。
  德育教育不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小学语文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所以德育渗透要多渠道进行,让德育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去。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理论知识,让德育渗透到其中,增强学生素质。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开展诗歌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成立小组做手抄报,演讲等等。这些业余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精妙之处,祖国文化的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让他们的爱国情感得到真正激发。只有内化为学生情感之中的德育教育才算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铸造学生的灵魂,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精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精细分析文本教材,将隐藏教材中育人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成为快乐的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