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 粟凯丽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傳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是落实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策略探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品德修养提高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通过一定社会的道德引领从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来提高其德行修养。通过教化和滋养人性,促进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使我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所以思品课在初中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思品教师就是这个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若想教好学生首先自己应以身作则,教育并不只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好比是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在不会不觉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应注重自己的言行,要以身教来带动感染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与职业修养,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当教师要求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时,教师首先要对生活及学习充满激情与热爱;要求学生礼貌待人,教师首先要文明守礼、谦和待人。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说千万遍不如做一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行为来感染学生,这样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给学生带来的厌烦感,以身作教、以德育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
  很多心理学的书本上都告诉广大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因此对于每一个同学,教师都要关心他们在学校里的各项情况,并加以针对和教育,从而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才。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多媒体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依据相关的科学报告研究显示,人的记忆是通过五官对世界的感知综合而成的,其中视觉达到的记忆率在25% 左右,听觉为15% 左右,但是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达到的记忆率为65%。因此,对五官的结合运用是实现学生记忆理解能力加强的关键所在。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实现积极学习的重大助推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以此实现对于教育目的的相关要求。其次丰富课程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就学校与教师来说,丰富的德育课程教学资源能使提高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认可程度,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从事于思想道德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需要对教科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同时,针对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师需要加强教材上的知识点与社会实际的结合,进而使课堂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時,学校应当加强对于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完善,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合作,使校园德育活动的培养模式更为具体,更加切合实际。
  四、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而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状况。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活化特性,把“生活道德”贯彻到教学评价中,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评价重要作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保证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促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保证及时、有效、全面的特点,可以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小组评价或者是师生评价模式,而且评价的主体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甚至是社会相关的机构等,在评价过程要重视父母、朋友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评价,可以将这些评价的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其次,教师要重视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现实意义,重视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养的未来接班人,因此教师的教学评价务必要反映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培养自身素养的重视。
  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集中体现了核心素养关于社会参与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最终是指导学生的社会行为,发展成自身的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除了对自身实践行为,也能在实践行为中带动、影响、教育他人,更全面地发展,也是终身的发展。如在学习了“做意志坚强的人”的内容之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应当自立、自信、自强,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行为迎接困难、解决问题。在同学朋友遇到困难,伸出援手,也以自身行动感染、熏陶、鼓励他们同样积极面对。在学习了“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后,引导学生在家为父母长辈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感激,心怀感恩。组织活动慰问老师。在学习了“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课文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应当具有爱祖国、护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和行为。在和平年代,学生应当从点滴做起,如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名胜古迹,做到爱护,不乱划乱写等。以此种种实践德育教育行动。近期发生的事件,将法治观念深深嵌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做一个合法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上,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导,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不仅要学会课堂上教师讲的书本知识,还要能在实践中自己总结与反思生活中的道德知识,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刊,2013(1).
  [2]吕丽艳.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