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浅谈

【作者】 黄 花

【机构】 巫溪县环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朝更有效的方向发展。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和组织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学生自发地去参加生活实践的观察,创造一些特别的氛围让学生感受抽象的概念和意义,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知识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学习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加强数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以学生的生活为蓝本,创设出生活的情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算出乘加和乘减的题目。同时要了解运算规律,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为此,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教学情境,如:生物小组同学将他们所养的金鱼带到了课堂中,出示四个鱼缸,其中三个鱼缸中有四条金鱼,只有第四个鱼缸中有两条金鱼。在最后一个鱼缸上做好遮挡。提出问题:生物小组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学生就会很快得出3×4=12。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最后一个鱼缸的遮挡物拿走,并让学生列出算式,得出生物小组共带了多少条金鱼到教室中?进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3+2=14。这种通过生活中常见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表述,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探究的个体体验,并在交流的展示活动中不断充实他们富有个性的认知体验。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给出例题“13-5=?”后,我没有直接讲解或讨论怎样算,而是引导学生想办法算一算,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织大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解法。这样在生生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激活了思维。最后我让同学们纷纷汇报自己的算法:用小棒摆,先摆13根,再一根一根拿去5根,得出:13-5=8;把13分成10和3,10-5=5,5+3=8;把5分成3和2,13-3=10,10-2=8;想5+( )=13,因为5+8=13,所以13-5=8。这样不仅使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而且还从中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以情感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唯美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美的东西是人们崇尚的、喜欢的、需要的,是人的情感需求。数学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美的传播。在教学中使学生以情感之,享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绝妙的形式美,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例如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买零食的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布置课外作业:你可以去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实际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还可以每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等。
  最后,体验式学习是实现由教师教到不教的重要手段。任何高级的教学,其目的都是实现不教。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跟着教师学则是一个基础时期,或者说一个过渡时期。最高明的教学就是不教。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方法,养成习惯,正是为了在更长久的未来自己独立的学习。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养成学习的各种习惯,掌握学习的各种方法,远比记住一个理论要有效的多。
  参考文献:
  [1]廖玉明.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2]余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体验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3]武宪亮.论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