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个性化教学研究
【作者】 辛婧君
【机构】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个性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向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真正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一、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教学公平和个性化教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公平和个性化教学是并行不悖、相互包容的。人们对教学公平的追求必然走向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又蕴含着教学公平,是实现教学公平的重要价值意义之所在。在平等对待每个人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应注意平等中的差异对待,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特殊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公平主要考察学生之间的公平。学生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社会规范、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还包括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层次性,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基本发展和个性发展分别采取相同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所有学生的适当发展,这是教学公平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弧长和扇形面积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五、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六、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比如在讲授“距离”这一内容时,初中阶段学过的距离有“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些概念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这样一堂课的四十分钟就能真正提高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个性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教学,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向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真正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一、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教学公平和个性化教学是辨证统一的,教学公平和个性化教学是并行不悖、相互包容的。人们对教学公平的追求必然走向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中又蕴含着教学公平,是实现教学公平的重要价值意义之所在。在平等对待每个人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应注意平等中的差异对待,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特殊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公平主要考察学生之间的公平。学生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包括社会规范、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还包括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层次性,正确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基本发展和个性发展分别采取相同和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所有学生的适当发展,这是教学公平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弧长和扇形面积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五、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六、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比如在讲授“距离”这一内容时,初中阶段学过的距离有“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些概念学生往往很容易混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这样一堂课的四十分钟就能真正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