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主题下幼儿深度学习的几点有效性做法

【作者】 辛璀璀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顺德居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的学习方式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被灌输者变成学习的主人。幼儿深度学习的提出,为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 深度学习 有效性做法
  深度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特征学习,是把原始数据通过一些简单的但是非线性的模型转变成为更加抽象的表达,因为它更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复杂结构,因此,在人工智能、大脑开发等方面带来很大突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主动的、快乐的学习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特征强调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设计、创设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满足其个性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北师大冯晓霞率先提出和强调了幼儿的深度学习,认为它是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的新的情境中的一种有意义,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冯老师通过区域游戏的真实案例,剖析了深度学习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幼儿在主题中进行深度学习,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一、把握核心目标,全面考量幼儿年龄特点和领域目标。
  1.把握核心主题目标。主题目标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是深度学习的起点。教师不仅要结合学科全面把握主题目标,还要帮幼儿明确探究的目标。“做中学”并不是盲目的做,是在目标指引下的有效学习。大班“浓浓的亲情”主题下,首先要抓住了“社会情感培养”大班核心目标,与幼儿讨论“什么是爱”,了解原有经验,确立主题实施的三个层次目标——“团圆”“感谢”和“传递”,保证了主题实施的递进性。主题目标的确定,可以很好的避免师幼的盲从,保证幼儿获得的是与“中心”相关的完整经验,是深度学习起点的关键。
  2.考量幼儿年龄特点和领域目标。最近发展区提出要把教学目标这一“桃子”挂在合适的高度,让“桃子”对幼儿产生相当的诱惑力,“跳一跳”就是挖掘幼儿的努力程度;要避免桃子挂的太高让幼儿丧失摘桃子的信心,又要防止因桃子太低而降低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和进步的空间。因此,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的把握是开展深度学习的基础。“浓浓的亲情”主题下,我们结合《指南》,确定大班幼儿尊重、分享和接纳的领域情感目标,通过与幼儿讨论,发放调查表,发现幼儿对家人之间的爱已有很多感受,但对表达爱却缺乏经验,对社会上他人的奉献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确定了从家庭到社会,实现由近及远的教育发展思路,逐步实现主题目标。综合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领域目标可以大大提高深度学习的质量,避免重复和原地踏步。
  二、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教育品质,丰富成长途径
  课程资源泛指为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也包括教师资源和家长资源开发等。幼儿园课程重视经验整合和环境的支持,深度学习的关注点就是引导幼儿将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进行衔接的主动过程。主题“我是环保小达人”,我们打破以往让幼儿看课件学知识的模式,让幼儿当“小记者”,用手机拍摄身边的污染和风景的照片,布置摄影展,在对比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激发幼儿真情实感;通过“给区长叔叔的一封信”的形式,幼儿建言献策表达看法,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举行“环保服装秀”,“节约小妙招大征集”等开发家长资源,将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保证了幼儿的深度学习层次,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建构动态性区域调整策略,明确区域游戏主体
  1.材料的动态化管理。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材料提供的动态性问题往往认识不足,表现在材料调整时间的统一性,往往在主题开始初或者检查评比等时间段集中投放大量材料,而忽视主题运行中材料投放的循序渐进和对材料的调整变化,一时的眼花缭乱对于幼儿深度学习是不利的,蜻蜓点水的玩法看似热闹却非常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再有就是调整的目标零散性和价值性低,如不做材料观察和幼儿调查、照搬示范材料,高结构材料的随意投放及低结构材料投放的固化,不利于幼儿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的新的情境中,其长远学习效果较差。真正的深度学习应该牢牢把握目标,在活动中不断观察,调整材料,引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发挥深度学习材料的价值,促进幼儿发展。
  2.投放主体的明确化。关于学习中材料投放主体到底是谁的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没有老师的主导,会导致材料投放的随意性,由老师来做主则会导致幼儿的盲从性。到底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呢?《我是中国人》主题中,对“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有了很好的诠释。为了让幼儿体验各民族的美食,我们改变为幼儿游戏制作各种仿真美食的做法,布置任务让幼儿收集关于民族美食的各种信息,比如图片、家常做法和材料使用方面的知识等,有的家长还为我们带来了实物,幼儿观察、探索、品尝,感受了特色美食的风味和独特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孩子们建议将班里的原来的“小饭店”改为“民族美食特色一条街”进行游戏。我向孩子抛出问题:“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材料进行游戏呢?”孩子讨论后并收集了各种材料,有橡皮泥,毛线、皱纹纸零头等,还有从家里带来各种布头、棉花,还有树叶、海绵、小石头等,孩子们坐在一起分享带来的材料的使用方法。有的孩子说:“用树叶卷起来包棉花,切成寿司卷。”有的说:“用筷子串起海绵,涂上肉色颜料,做羊肉串,再撒上红色皱纹纸辣椒面,就可以卖新疆羊肉串了。……游戏中,孩子实践着自己的创造,做出了各种美食并创新出了各种改良式美食。深度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支持和引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他们是游戏的主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才能保证幼儿幼儿发展的可持续性。
  “让幼儿的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引导幼儿有效学习的策略。观察、调整、不断平衡幼儿与最近发展区的距离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撑,将对幼儿学习品质和核心素养产生深远影响,也对我们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幼儿深度学习,就是关注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2016年
  {2}[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2010年
  {3}[美]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