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练习成为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孵化器
【作者】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尚庄小学 刘月安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周绪梅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将比较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改进上,忽视了练习设计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正是探索如何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
做法如下:
(一)在练习选材上落实“实、精、新”三字要求,提高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对巩固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辅助作用。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练习基本书上来,补充基本靠资料。这就造成了练习内容单一,练习数量杂乱,练习形式单调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样的现状,研究伊始,我们就将研究的重点落实在了通过合理选材,促进练习设计优化,提高练习效率的维度上。“实”“精”“新”就是大家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三字要点,它从练习内容、数量、形式三个维度对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做好练习内容的“实”字策略——扎实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精心选择练习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习题目。题目的选择一定要典型,难度适中,具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来说,轻松、有效的反馈离不开精妙的练习设计,好的练习设计又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2.做好练习数量的“精”字策略——少而精练
(1)根据每课时的重点、难点设计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做、当堂反馈、当堂纠正、当堂完成。这里的“精”,可以体现教材练习的处理和自编习题的设计两个方面。
(2)对难度较大、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所以,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关键课上,一定要进行练习的适当分解,让学生在经历逐步提高的练习过程中,理解重点、破解难点。
3、做好练习形式的“新”字策略——创新有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作业有了深厚的兴趣,做作业才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情境的作业。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二)针对不同课型进行选择与设计,体现差异性要求。
数学课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中,由于教学任务的差异,练习的设计也必然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与编排思路,我们通过研究资料、组内讨论、专家引领等形式,对不同类型数学课练习题组设计策略有了一此初步的思考。
1.突出新授课练习编排“生长性”策略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目的在掌握知识,一般可以根据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反馈来设计练习。这里的“生长性”重在突出新授课练习所具有的基础性功能,为学生后续的知识与技能生成铺垫基础。
2.突出练习课练习编排的“发展性”策略
练习课是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思维为主要任务的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所以,在练习课中设计练习一定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练习课的练习有别于新授课的基础性,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3.突出复习课练习编排的“系统性”策略
复习课的任务在“理”,一是理清知识,二是理清思路。为此,复习课的练习应根据复习的目的要求,设计典型、多样、具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习题,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这里的“系统性”重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原本零碎的知识点形成具有一定规则性的知识体系,复习课中,还应将各种知识串联,设计一些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要体现多种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练习目的与学生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着,如何让练习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直来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特点鲜明的练习,比如层次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变式性练习等。这些练习设计的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形成了一些经验性结论。
1.通过层次性练习策略发展学生“尝试—概括—巩固”的思维品质。
为了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应注意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好中差生都能适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同化新知识,更好地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2.通过对比性练习策略发展学生“理解—比较—反思”的思维品质。
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
3、通过变式性练习发展学生“审题—辨析—提升”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中的变式练习,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区别易混淆的概念、知识,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何组织变式练习呢?我认为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变条件的顺序,也就是把题目的条件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题目中叙述的方式改变了,但其解法却不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起到了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
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我们的探究。形成了较完善的策略操作体系。行动中,我通过对三个层面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九条策略的具体操作方式。这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其实都是我平时的一些经验积累。通过一年的尝试探究,本人练习设计能力大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提升明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率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平时的检测中,学生在每次的测验中平均分都高于同级部的其他平行班,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做法如下:
(一)在练习选材上落实“实、精、新”三字要求,提高练习效率。
课堂练习对巩固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辅助作用。反思以往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练习基本书上来,补充基本靠资料。这就造成了练习内容单一,练习数量杂乱,练习形式单调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样的现状,研究伊始,我们就将研究的重点落实在了通过合理选材,促进练习设计优化,提高练习效率的维度上。“实”“精”“新”就是大家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三字要点,它从练习内容、数量、形式三个维度对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做好练习内容的“实”字策略——扎实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精心选择练习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习题目。题目的选择一定要典型,难度适中,具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教师来说,轻松、有效的反馈离不开精妙的练习设计,好的练习设计又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2.做好练习数量的“精”字策略——少而精练
(1)根据每课时的重点、难点设计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力求做到少而精练,不搞“题海战术”。尽量做到当堂学、当堂做、当堂反馈、当堂纠正、当堂完成。这里的“精”,可以体现教材练习的处理和自编习题的设计两个方面。
(2)对难度较大、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全体学生掌握,应合理分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逐步突破。所以,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关键课上,一定要进行练习的适当分解,让学生在经历逐步提高的练习过程中,理解重点、破解难点。
3、做好练习形式的“新”字策略——创新有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作业有了深厚的兴趣,做作业才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来设计富有情境的作业。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二)针对不同课型进行选择与设计,体现差异性要求。
数学课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的类型,在不同类型的课堂中,由于教学任务的差异,练习的设计也必然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与编排思路,我们通过研究资料、组内讨论、专家引领等形式,对不同类型数学课练习题组设计策略有了一此初步的思考。
1.突出新授课练习编排“生长性”策略
新授课的练习设计,目的在掌握知识,一般可以根据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反馈来设计练习。这里的“生长性”重在突出新授课练习所具有的基础性功能,为学生后续的知识与技能生成铺垫基础。
2.突出练习课练习编排的“发展性”策略
练习课是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思维为主要任务的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所以,在练习课中设计练习一定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练习课的练习有别于新授课的基础性,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3.突出复习课练习编排的“系统性”策略
复习课的任务在“理”,一是理清知识,二是理清思路。为此,复习课的练习应根据复习的目的要求,设计典型、多样、具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习题,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这里的“系统性”重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原本零碎的知识点形成具有一定规则性的知识体系,复习课中,还应将各种知识串联,设计一些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要体现多种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练习目的与学生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着,如何让练习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直来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设计一些特点鲜明的练习,比如层次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变式性练习等。这些练习设计的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形成了一些经验性结论。
1.通过层次性练习策略发展学生“尝试—概括—巩固”的思维品质。
为了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应注意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好中差生都能适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同化新知识,更好地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2.通过对比性练习策略发展学生“理解—比较—反思”的思维品质。
对比练习是在设计练习时,通过形式、内容、方法等对比,引导学生抓联系,辨差异,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反思,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
3、通过变式性练习发展学生“审题—辨析—提升”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中的变式练习,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区别易混淆的概念、知识,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如何组织变式练习呢?我认为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变条件的顺序,也就是把题目的条件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换,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题目中叙述的方式改变了,但其解法却不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起到了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
研究取得的成效
通过我们的探究。形成了较完善的策略操作体系。行动中,我通过对三个层面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九条策略的具体操作方式。这些具体的操作策略其实都是我平时的一些经验积累。通过一年的尝试探究,本人练习设计能力大大提高,课堂练习的效果提升明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率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平时的检测中,学生在每次的测验中平均分都高于同级部的其他平行班,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