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凤友
【机构】 山东省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阐述了中职数学课堂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本文利用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效,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有效教学 实践思考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职教战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进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奏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从生理学角度讲,兴趣能激起大脑的兴奋状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激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起来。兴趣又是学习中集中注意的关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记忆的前提是对事物能引起注意,最感兴趣的东西最容易引起注意,也最容易记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数学史、现实生活及专业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化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二、研究数学学科特点,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关键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
由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贮存在头脑中,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联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差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三、体验成功重塑自我,是有效教学维持的动力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存在“升学无望,升学失败”的心理,他们的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总认为自己是“落榜生”,一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断了上正规大学的希望,总觉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不良的情绪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多采用应付、消极的,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强求统一.教学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切忌“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差生则着力基础知识的过关,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差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一线教师,让我们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位职教数学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注意培养、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有效教学 实践思考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很差,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职教战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进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奏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从生理学角度讲,兴趣能激起大脑的兴奋状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激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起来。兴趣又是学习中集中注意的关键,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而记忆的前提是对事物能引起注意,最感兴趣的东西最容易引起注意,也最容易记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数学史、现实生活及专业特点,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化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二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决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设计问题如下: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二、研究数学学科特点,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关键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
由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贮存在头脑中,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培养他们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联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差生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三、体验成功重塑自我,是有效教学维持的动力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存在“升学无望,升学失败”的心理,他们的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总认为自己是“落榜生”,一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断了上正规大学的希望,总觉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不良的情绪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多采用应付、消极的,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强求统一.教学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切忌“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差生则着力基础知识的过关,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差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一线教师,让我们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位职教数学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注意培养、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