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作者】 于丽萍

【机构】 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一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创设情境朗读,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境创设即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读者、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小镇的早晨》一文,在读到描写在“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时候,,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小溪流水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流水声开始朗读。在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这些景物中哪些地方让你最能感受到小镇早晨的恬静。
  课件出示: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
  “一条碧绿的玉带”十分柔美,读好这句。
  “清澈透明”看到了河里的什么?读好这个词。
  “波光粼粼”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微风吹来,河里的水在轻轻地摇动,一闪一闪的,非常美丽!)
  这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叙述:小河是碧绿的,是清澈的,是透明的。小河是清秀的,是纯洁的,是清清亮亮的。看到这样美的小河,让人抛去了一切杂念,心清如水。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谁来试试看?(指名读、齐读)同学们把小河、石桥、小船、太阳、早起的老人构成的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二、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三、指导想象,读出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语文朗读是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进行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贫乏单调的,毫无生趣的。在朗读中有了想象,学生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有了想象,学生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有了想象,学生就能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创造的瑰丽多彩的文苑,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小语课本中所选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水乡歌》是苏教版低年级的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了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学中,我以朗读教学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想像,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感情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水乡的独特风光和风俗人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水乡特有的生活情境:白帆点点的湖面、千河万渠的水景、歌颂水乡的歌声等,勾勒出江南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优美画面,播放歌曲《太湖美》,我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再引导学生动情学读。学生一下都被吸引到充满水乡氛围的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四、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中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