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作者】 李连香
【机构】 莒南县洙边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们并不懂得良好的阅读习惯、优秀的阅读品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好课本知识,读好课文,多做习题,是学好语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课余时间的阅读行为很少,质量很低。为此,必须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开展各类阅读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做好课堂课后拓展推荐书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在与学生共分享课文的精彩阅读的同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课外书,对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如上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向学生推荐《季羡林文集》;上完《草船借箭》一课,可向学生推荐出《三国演义》;上完《猴王出世》一文,又推荐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的阅读。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学会读书,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以利用课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讲"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课外阅读中知道的奇谈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说出来。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大多变得能说会道,表现欲望较强,竞争意识也大大提高。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直面经典,吟诵古诗,能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更能增进我们对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制定一定数量的"古诗诵读"计划,学生一周背诵若干首古诗,特别是老师共同参与背诵,对学生来说起到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
二、优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1.从读好语文书开始。
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就从课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生字的扩词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学生明确了预习时做什么,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书是学生可以统一用来阅读的材料,老师应该把握这一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做好读书笔记,共享读书的快乐。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先把你认为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写好阅读的感受,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制作"阅读记录卡"。在此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好记录。然后每周抽一次午读时间交流。这样的形式在阅读初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同学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地上台交流他的读书心得时,对他本人来说是个展示的机遇,对广大聆听者来讲也是学习、分享的好机会。还通过展示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及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3.课外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是课外阅读的延伸,是学生运用知识,学会迁移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开展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勤练笔的能力。学生每周坚持写日记,一篇小作文,这些都是孩子心灵放飞,心花绽放的见证。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期待。
1.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
虽然平时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并不在家,但知道读书好处的孩子们会常常与外地父母沟通,说一些学校里的事,要求爸妈为他们买书寄回来。有的孩子还因此克服了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把父母给的买零食的钱,买玩具的钱省下来买书读,这也给家中监护他们的大人省了不少心。春节期间,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回来探亲的机会,组织开展了亲子读书系列活动,营造了亲子共读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让家长和学生都静下心来,学会了以书为友,一起享受阅读的愉悦,收获人生的精彩。对于一些在家的父母,有文化的父母我们更是争取他们正确看待孩子们的阅读,关注孩子们的阅读。学校请他们到学校来,走进课堂听课,与教师沟通,学习帮助孩子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为孩子布置书房,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都提升很快,阅读兴趣浓厚。
2.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为孩子读书提供了方便。课余时间,午休时间,孩子们不再追逐打闹,愿意静静地做在课桌前读书。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阅览室的建立,让孩子们在阅读课上有了读书的好去处。在这里,师生共读,徜徉书海,心灵得到滋养,品性得到涵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读书时的美好画卷。他们或坐,或蹲,或伏案,或两人共读,或一人独品,亦或师生互品,无不沉浸其中,专注有恒。
3.营造师生共读的氛围。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跨校网上共读活动,小小读书迷评选活动,古诗词诵读测评活动,优秀诗文诵读竞赛,读书心得评选,优秀日记集评选,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这些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指明阅读的方向,潜移默化中把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阅读,勤奋记诵;读写结合等优秀的读书习惯和良好的阅读品质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脑海。让孩子们每天都憧憬读书,享受读书。
通过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形成语文综合素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在书海中翱翔。
一、开展各类阅读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做好课堂课后拓展推荐书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在与学生共分享课文的精彩阅读的同时,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课外书,对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如上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向学生推荐《季羡林文集》;上完《草船借箭》一课,可向学生推荐出《三国演义》;上完《猴王出世》一文,又推荐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的阅读。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学会读书,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以利用课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讲"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课外阅读中知道的奇谈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说出来。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大多变得能说会道,表现欲望较强,竞争意识也大大提高。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直面经典,吟诵古诗,能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更能增进我们对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制定一定数量的"古诗诵读"计划,学生一周背诵若干首古诗,特别是老师共同参与背诵,对学生来说起到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
二、优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1.从读好语文书开始。
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就从课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生字的扩词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学生明确了预习时做什么,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书是学生可以统一用来阅读的材料,老师应该把握这一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做好读书笔记,共享读书的快乐。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先把你认为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写好阅读的感受,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制作"阅读记录卡"。在此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好记录。然后每周抽一次午读时间交流。这样的形式在阅读初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同学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地上台交流他的读书心得时,对他本人来说是个展示的机遇,对广大聆听者来讲也是学习、分享的好机会。还通过展示读书笔记,读书小报及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3.课外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阅读是基础,写作是运用,是课外阅读的延伸,是学生运用知识,学会迁移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开展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勤练笔的能力。学生每周坚持写日记,一篇小作文,这些都是孩子心灵放飞,心花绽放的见证。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期待。
1.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
虽然平时很多留守孩子的父母并不在家,但知道读书好处的孩子们会常常与外地父母沟通,说一些学校里的事,要求爸妈为他们买书寄回来。有的孩子还因此克服了乱花钱的不良习惯,把父母给的买零食的钱,买玩具的钱省下来买书读,这也给家中监护他们的大人省了不少心。春节期间,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回来探亲的机会,组织开展了亲子读书系列活动,营造了亲子共读的良好氛围。通过读书让家长和学生都静下心来,学会了以书为友,一起享受阅读的愉悦,收获人生的精彩。对于一些在家的父母,有文化的父母我们更是争取他们正确看待孩子们的阅读,关注孩子们的阅读。学校请他们到学校来,走进课堂听课,与教师沟通,学习帮助孩子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为孩子布置书房,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都提升很快,阅读兴趣浓厚。
2.营造校园读书的氛围。
班级图书角的创建,为孩子读书提供了方便。课余时间,午休时间,孩子们不再追逐打闹,愿意静静地做在课桌前读书。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阅览室的建立,让孩子们在阅读课上有了读书的好去处。在这里,师生共读,徜徉书海,心灵得到滋养,品性得到涵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读书时的美好画卷。他们或坐,或蹲,或伏案,或两人共读,或一人独品,亦或师生互品,无不沉浸其中,专注有恒。
3.营造师生共读的氛围。
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跨校网上共读活动,小小读书迷评选活动,古诗词诵读测评活动,优秀诗文诵读竞赛,读书心得评选,优秀日记集评选,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这些读书活动,为孩子们指明阅读的方向,潜移默化中把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阅读,勤奋记诵;读写结合等优秀的读书习惯和良好的阅读品质深深地扎根在孩子们的脑海。让孩子们每天都憧憬读书,享受读书。
通过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加文化积淀,拓宽视野,培育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形成语文综合素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孩子在书海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