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任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

【作者】 张玉彦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兴趣得到诱发,心灵得到滋养,认知得到生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关注课堂的生成。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初读课文时的理解与感悟跟精读课文后的理解与感悟,没有多大区别。虽然教师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一遭,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却并无变化。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只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一遍而已,没有种子破土萌芽,也没有花朵嫣然绽放。个中缘由何在?课堂上没有生成,学生的心灵就不会被触动;课堂上没有生成,学生的认知就是一池波澜不惊的死水。
  刘老师讲《天游峰的扫路人》,理解“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等词语时,让个别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感受到了游人登山时的艰难。徐老师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让学生站起来“举杯”道别,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感氛围。任老师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相媚好”时,让学生想象“翁”怎样说,“媪”怎样说,使学生穿越时空走进了其乐融融的古代生活图景之中。体验,是语文教学促进生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宛如和风细雨潜入春天,在这样的春天里,对话会像小草一样浓绿成茵,认知与情感也会似幼苗一样悄然生长。
  齐鲁名师韩兴娥,她自言不会讲课,但她的课堂却一度被节节录像;她自语做不到和蔼可亲,但她的海量语文,却使众多学子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温暖;她说自己没有耐心,但为孩子选编教材却不辞劳苦。她的报告既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也没有高深的理念支撑,但娓娓道来,总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召。在教学改革异彩纷呈,语文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她咬定阅读不放松,“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能力决定兴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来自于不断阅读实践而形成的能力。读书是最好的思想教育。书本对学生心灵的的滋养与浸润是口头说教所无法比拟的。正是秉持了这样的理念,她总是在实践上下功夫。一本教材三周教完,剩下的时间便用来海量阅读。对于教材她毅然摈去繁琐分析,而把精力用来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只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关注阅读,关注课堂的生成,让学生真真切切有所收获,这就是韩老师的教学追求。生成的课堂,虽途径种种,但都有共同之处:直面语言文字,让学生的心灵静静地在语言文字中游走,驻足,欣赏,品味,直至有所理解,有所积累,学会运用。
  买椟还珠的故事,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我们是不是也不自觉地成为了故事中的人呢?一味地展示自我,而不关注学生;只求取悦别人而忽视对语文学习真谛的思考,这样的课堂与买椟还珠有何二致?“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里的“一瓢”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就是重视阅读,重视生成。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能使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教学需要这样以发展学生为己任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