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育特长生核心练习模式设计构思

【作者】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 王 坤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李 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核心力量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即肩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位)、控制身体重心、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主要作用在于稳定运动员的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稳定重心,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提高运动时由核心肌群向四肢及其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核心力量强调动作的发力应依靠身体的中心,肢体末端的用力以躯干和腰的发力为起点,能够延长力臂,增大力矩,获得更大的力量。
  核心区力量是一种能力,是由附着在腰椎、髋部和骨盆联合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产生的力量,它在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维持身体平衡,保证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而且也是运动员发力的主要环节,是上下肢协同用力的枢纽,在力量传递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人体核心部位的能力增强,可以让身体各环节形成有效的动力链,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学生在运动时,腰至臀部的位置是整个身体的中心地带,它控制着上下肢的协调用力,对全身的运动起着纽带的作用。核心力量越发达的人,其在做动作时就会越协调,从而表现更加协调有力的发力。控制和发挥核心力量,在运动技术发展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来说,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逐渐形成核心肌肉群,进而对自身运动成绩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强化起到重要作用。
核心力量的作用主要是:①稳定脊柱、骨盆;②提高身体自身的控制力和平衡力;③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④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⑤降低能源消耗;⑥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⑦降低运动中受伤的风险。
  核心力量作为一种全新的训练理念,虽然受到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并没有在各地方各级训练队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各地高中体育专业训练中。高中教练员们更依赖于传统的力量训练,将其作为提高体考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而这种传统的训练方法存在一些弊端,核心力量作为力量训练中的一种,弥补了这些不足。
  2.核心练习模式
  核心力量≠腰腹力量,腰腹力量确实是核心力量的范畴之内,但不足以代表核心练习,所以核心力量与腰腹力量不能直接划等号,核心训练应分为核心区力量和核心区稳定性,例如传统的仰卧起坐仅是对核心区力量进行训练,而并非能达到核心区稳定性的练习目的。首先应对核心区域明确划分,人体核心最主要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3部分围构而成,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共有29块。得也有其他理论则认为核心区肌群共33块,核心部位的界定不同导致核心肌肉的数目也不同。
  核心练习模式分为四种,静态、动态、动态中的静态、动态中的动态。静态即为稳定条件下的核心练习;动态则为非稳定条件下的核心练习;动态中的静态则为非稳定条件下的稳定练习;动态中的动态则为非稳定条件下的不稳定性训练。以上四种模式包含了核心肌群的练习模式,四者之间强度分别为静态<动态<动态中的静态<动态中的动态。动态中的动态强度最大,静态则最小。
  核心肌群的训练方法:①前倾平板支撑;②前倾单足前倾平板支撑;③屈肘支撑屈髋收腹;④屈肘支撑分腿屈髋收腹;⑤屈肘支撑左右屈髋收腹;⑥屈肘支撑环转屈髋收腹;⑦屈肘支撑侧向上下顶髋。
  核心肌群担负着稳定重心、环节发力、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可根据自身能力安排训练动作、次数,若核心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将以上7个动作循环训练。
  腰腹力量≠核心力量,核心力量的练习中,应遵守金字塔原则,在底层的建设阶段,应先从基础的静态模式开始,循序渐进的增长练习强度,逐渐过渡至动态。当核心区力量足以完成前两种模式训练后,则可以进行非稳定因素下的训练,不单一的发展核心区力量,对于核心区的稳定性也有提高。核心肌群不同于其他肌群,其抗疲劳的能力要高过于其他肌群,所以在不影响训练的前提下,可以增加核心区力量的训练次数,在练习动作时应保证骨盆与脊柱的稳定性,骨盆如同花盆的,脊柱如同枝干,保证骨盆的稳定性,脊柱区域的稳定性也会相对提高。
  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①平板支撑(注意腰部不要下沉,以免对腰椎造成损伤);②加难平板支撑(通过肘关节的位置来调控难度);③同侧腿异侧臂平板支撑;④负重平板支撑(按个人能力选择负重重量);⑤负重两头起(利用杠杆原理,手脚下放最低点时腹肌刺激明显);⑥负重俄式转体(按个人能力选择负重重量);⑦仰卧左右摆腿(如能力不足,可屈腿控制,减小训练强度);⑧肋木举腿(如能力不足,可通过屈腿,减小训练强度)。
  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人体躯干周围的肌肉群而展开的训练,主要包括前部的腹部肌群、后部的背部肌群和侧面的腹外肌群。核心力量在任何体育项目中都有存在,而不是单一性的靠某个肌群完成工作的,通过全身肌群的动员,以及核心区域的配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拥有良好的核心肌群,能够将力量更好的传递(承上启下)、强有力的核心肌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态以及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都有良好的保障。
  3.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弹力带训练方法
  弹力带训练法是自由力量训练的一种,弹力带拉长时产生阻力,肌肉要增加运动单位收缩克服阻力。同时,随着牵拉延长阻力加大,肌肉要增加运动单位的动员数量,提高肌蛋白的代谢水平,使肌肉横截面积增粗以适应力量训练的需要。如果不想增大肌肉的体积,可以进行快速训练。这样要依靠发放冲动从而对肌肉产生更强的刺激,增加发放冲(下转第48页)(上接第43页)动的频率,使肌肉产生强直收缩,收缩的能量叠加集合,使运动单位产生更加大的力量。这一途径是通过改善神经系统支配肌肉的协调性来达到提高最大力量的目的。弹力带是多关节肌群参与的训练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力量训练的效率。弹力带侧重于肌肉的向心和离心收缩,初始拉伸肌肉阶段和肌肉回缩阶段都会存在弹性阻力。研究还发现这种训练的最大好处在于肌肉回缩阶段牵拉肌肉的抗阻练习。  
  核心力量训练法和弹力带训练法是适合高中专业学生的生理特点的训练方法,他们具有经济性,简易性的特点,趣味浓厚,深受学生欢迎,不妨大胆尝试,会有意外的收获。核心力量训练对学生保持基本姿势,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同时,也是运动员身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核心肌群的力量越大,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就越好,就能在运动中具有更好的控制能力和制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