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胡玉娥 赵彦芬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正在进行"向真教育"改革,坚持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德正、体健、智博、志远"的四有"真人"学子。向真教育倡导"真爱学生、培育真人、做真爱教师"的教育理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怀大爱、勇担当、能健体、会强身、多本领、有优势、能自主、有理想的真人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能够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评价。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活动作为评价的载体,以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确定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模糊评价为此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本评价体系分为两条线索,即: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两条线索交汇于综合素质的评定活动。
具体措施:
(一)评价范围
1.评价维度(四有"真人")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共从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分别是德正、体健、智博、志远,侧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评价分工
本着处室分工、综合评价的原则,德育处负责德正、志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理想抱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导处负责体健、智博,主要分为制定体制检测标准、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审美与表现、处事和谐等方面。
3.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评价的人员参与上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小组互评等。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以相应的评价表为载体,主要分为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等。
(二)评价过程
1.评价方式
(1)日常评价
学生的日常评价主要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评价,班主任制定日常班级评价表格,从课堂表现、纪律、文明礼仪、卫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每周一评
依据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日常评价表格,对各个小组的得分进行统计,得分最高的小组将被评为"先锋小学周优秀小组",在公示栏对全校周优秀小组进行公示,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
(3)每月一评
月评价分为"先锋小学月优秀小组"和"先锋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2.评价构成
(1)主观评价50%
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0%、5%、10%、10%、10%、5%。
(2)客观评价50%
客观评价主要分为学科成绩、学分评价、标志性成果,所占比例分别是20%、20%、10%。其中学科成绩又分别从文化课和艺术素养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分评价从选修课、社会实践方面进行评价;标志性成果主要有荣誉证书以及选修课负责人奖励的证书等。
3.评价结果
(1)学期评价结果
学期评价结果主要通过"先锋小学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2)毕业评价结果
针对特别优秀的毕业学生,学校将给以证明,推荐给上级学校,并颁发学业成绩证明。
三、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探索,建立了完整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小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分为两条线索,即: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两条线索交汇于综合素质的评定活动。
1.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考试办法,如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这些成绩也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把学生学习重点由单纯的掌握知识转向注重能力的发展。
2.重视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考评,形成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样做,不仅扭转了以往只重视考评结果而忽视考评过程的倾向,而且真正发挥了考试评价过程的教育性功能。特别是在非认知领域如态度习惯等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就更有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在深刻的自我感知、自我认识中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3.一、二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性培养和训练,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考查。
4.学校要求小学课程计划所规定开设的全部课程都要考核。在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中,明确规定课程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只有考试学科与考查学科之分,简而言之,所有的课程对学生发展都重要,没有偏颇。切实改变了以往期末师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考试学科中的错误倾向,学校对考查学科进行期末考核,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四、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学校评价体系体现了四性:科学性、优越性、过程性、可操作性。
(二)反思
1.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
任课老师进行周评价、月评价、月综合素质评价表、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等工作,无疑增加了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工作量,负担较重。
(2)家长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是否真实
家长在参与自己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无法保证家长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
(3)小组内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班级内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尤其是在自评和互评环节,是否能够保证小组之间、成员之间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保证加减分的公平公正。
(4)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项目的推广是否适合初中?
由于该评价表目前只在学校进行使用,应用范围较小;而且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市中心学校有一定差距,因此该素质评价体系能够获得大家的更多认可?而且目前该项目只在小学1-6年级使用,与初中的评价体系存在断层现象,无法接轨初中综合评价,因此该项目应如何调整以适合初中学生的评价?
2.改进措施
(1)日常评价当堂评,减轻教师负担
针对学生日常评价,班主任、任课老师都在课上当堂完成、及时体现评价,不需要拖到课下,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2)评价应从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去评价。
在学生的发展中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在评价中应该体现差异,激励学生树立为小组、班级、级部争荣誉的积极性,体现"进步就是优"的评价观。
(3)制定自评、互评标准,保证评价客观性
针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中学生主观性太强的问题,由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自评、互评标准,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加减分,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4)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扩大素质评价项目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评价项目,拓宽项目的应用范围,并针对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与时俱进。
学校正在进行"向真教育"改革,坚持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德正、体健、智博、志远"的四有"真人"学子。向真教育倡导"真爱学生、培育真人、做真爱教师"的教育理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怀大爱、勇担当、能健体、会强身、多本领、有优势、能自主、有理想的真人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能够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评价。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活动作为评价的载体,以评价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动力,确定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模糊评价为此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本评价体系分为两条线索,即: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两条线索交汇于综合素质的评定活动。
具体措施:
(一)评价范围
1.评价维度(四有"真人")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共从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分别是德正、体健、智博、志远,侧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评价分工
本着处室分工、综合评价的原则,德育处负责德正、志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理想抱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导处负责体健、智博,主要分为制定体制检测标准、评价学生的运动与健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审美与表现、处事和谐等方面。
3.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即评价的人员参与上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小组互评等。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以相应的评价表为载体,主要分为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等。
(二)评价过程
1.评价方式
(1)日常评价
学生的日常评价主要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评价,班主任制定日常班级评价表格,从课堂表现、纪律、文明礼仪、卫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每周一评
依据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日常评价表格,对各个小组的得分进行统计,得分最高的小组将被评为"先锋小学周优秀小组",在公示栏对全校周优秀小组进行公示,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
(3)每月一评
月评价分为"先锋小学月优秀小组"和"先锋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2.评价构成
(1)主观评价50%
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0%、5%、10%、10%、10%、5%。
(2)客观评价50%
客观评价主要分为学科成绩、学分评价、标志性成果,所占比例分别是20%、20%、10%。其中学科成绩又分别从文化课和艺术素养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分评价从选修课、社会实践方面进行评价;标志性成果主要有荣誉证书以及选修课负责人奖励的证书等。
3.评价结果
(1)学期评价结果
学期评价结果主要通过"先锋小学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2)毕业评价结果
针对特别优秀的毕业学生,学校将给以证明,推荐给上级学校,并颁发学业成绩证明。
三、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探索,建立了完整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小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等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分为两条线索,即:学业评价和非学业评价。两条线索交汇于综合素质的评定活动。
1.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考试办法,如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这些成绩也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把学生学习重点由单纯的掌握知识转向注重能力的发展。
2.重视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考评,形成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这样做,不仅扭转了以往只重视考评结果而忽视考评过程的倾向,而且真正发挥了考试评价过程的教育性功能。特别是在非认知领域如态度习惯等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就更有教育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在深刻的自我感知、自我认识中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
3.一、二年级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性培养和训练,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考查。
4.学校要求小学课程计划所规定开设的全部课程都要考核。在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评定制度》中,明确规定课程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只有考试学科与考查学科之分,简而言之,所有的课程对学生发展都重要,没有偏颇。切实改变了以往期末师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考试学科中的错误倾向,学校对考查学科进行期末考核,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综合性的考核。
四、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学校评价体系体现了四性:科学性、优越性、过程性、可操作性。
(二)反思
1.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作量大
任课老师进行周评价、月评价、月综合素质评价表、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等工作,无疑增加了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工作量,负担较重。
(2)家长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是否真实
家长在参与自己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时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无法保证家长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
(3)小组内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班级内在进行小组评价时,尤其是在自评和互评环节,是否能够保证小组之间、成员之间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保证加减分的公平公正。
(4)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项目的推广是否适合初中?
由于该评价表目前只在学校进行使用,应用范围较小;而且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市中心学校有一定差距,因此该素质评价体系能够获得大家的更多认可?而且目前该项目只在小学1-6年级使用,与初中的评价体系存在断层现象,无法接轨初中综合评价,因此该项目应如何调整以适合初中学生的评价?
2.改进措施
(1)日常评价当堂评,减轻教师负担
针对学生日常评价,班主任、任课老师都在课上当堂完成、及时体现评价,不需要拖到课下,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2)评价应从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去评价。
在学生的发展中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在评价中应该体现差异,激励学生树立为小组、班级、级部争荣誉的积极性,体现"进步就是优"的评价观。
(3)制定自评、互评标准,保证评价客观性
针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中学生主观性太强的问题,由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自评、互评标准,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加减分,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4)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扩大素质评价项目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评价项目,拓宽项目的应用范围,并针对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