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作者】 罗新利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从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已有多年的情感,这些年中使我认识到数学真的就在我们身边。也逐渐认识到学好数学不是光靠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更得益于老师对每节课的“练习”的精心设计。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笔者认为,当前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差异,凸出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二、开放课堂,凸出练习的“民主性”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在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2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凸出练习的“多元性”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四、源于生活,凸出练习的“实践性”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年来我紧紧围绕这些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差异,凸出练习的“层次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二、开放课堂,凸出练习的“民主性”
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在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2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立体整合,凸出练习的“多元性”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问题:
(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共有几个?
(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似数非数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四、源于生活,凸出练习的“实践性”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年来我紧紧围绕这些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