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修辞教学之我见

【作者】 柳艳艳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修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据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未编排语法和修辞的专项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随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落实“课标”精神呢?
  第一.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修辞知识。
  修辞手法的教学,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如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第二.可在语言的分析学习中感悟修辞知识。
  修辞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修辞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从中感悟修辞方式。
  1.抓联系,注重过程。经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两个往返回复的过程。例如在《赵州桥》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桥栏板上雕刻的龙的内容,语言优美,句式整齐,特别是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用得非常传神,可谓文情并茂。教学时可扣住形容词“精美”,对照图片上的龙,品味语言文字表现出的龙的形象。作者不仅描绘了龙的形,而且赋予了神,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上,那“回首遥望”、“相互缠绕”、“前爪相抵”、“嘴吐水花”等动词勾画出一群活灵活现的神物,显示出一种奇特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学生通过品评这些动词,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感情得到了升华。这样教,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对语法的掌握。
  2. 抓训练,注重方法。
  联系上下文,如《灰雀》这篇课文,第1自然段写“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第11自然段写“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两句都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唱歌”和“歌唱”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前者的“唱歌”比喻的是灰雀的鸣叫,是对事物客观状态的描写;后者的“歌唱”,是对事物的情感流露。在此,老师对学生进行即时迁移训练,让学生运用文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
  调换词语。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虽然可用“飘落”、“飞来飞去”等词替换“飞舞”,但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认为都没有“飞舞”一词用得好。“飞舞”采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天经霜的树叶的多姿多彩和树叶被秋风卷起在林间悠悠地飘落时的美态,表达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添加修饰成分。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如果加上修饰成分或运用修辞手法,就能使句子具体生动。如,“她笑了。”加修饰成分,可扩展为:“她含着泪笑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扩展为:“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学习语法和修辞,必须学用结合,使学生不仅理解语法和修辞在写景状物及表达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而且懂得如何运用。例如《捞铁牛》第4自然段叙述从淤泥里往上拔铁牛的过程及其依据的原理,句子结构严密,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十分贴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每句话中的有关动词和形容词,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上推理,抓住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剖析文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思考铁牛为什么能向上拔,船为什么会向上浮。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铁牛能够向上拔是由于船身向上浮,船身向上浮是由于泥沙被铲掉了。最后,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受到了因果复句语法知识的训练。
  语法和修辞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对语法修辞的教学,应遵循“课标”精神,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同时,适度、恰当地“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言语的表达规则和表达方式,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