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指导学生的阅读积累
【作者】 王一娜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多阅读对作文大有好处”,这是大家常提的话题。多年来,小学语文老师就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如多读课外读物,接触社会生活,做好读书笔记等。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而且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阅读面窄,一味阅读作文选;二是不讲究方法,高耗低效;三是机械的模仿,跟着套路“写作文”。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及作文能力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了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广撷博采课外语言
要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1、有选择地阅读。在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孩子作文的书浩如烟海。而小学生的鉴别能力不高,他们不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所以我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看一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辉夺目的书。如思想性较强的《稻草人》、《草房子》等;知识丰富的《海底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淘气包马小跳》等。中、高年级学生可读《水浒传》等名著,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2、多形式地阅读。读书的形式很多,如粗读、略读、泛读、跳读、精读等,运用什么形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及读物内容作出选择。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开设了关于如何恰当地选择阅读方式的讲座,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阅读《水浒传》,对书中描述故事情节的部分只需略读,对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描写应精读,对一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应反复读,甚至背诵。
3、抓住时机阅读。我经常结合课内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它的延伸、拓宽和深化。例如学了古诗《赠汪伦》这首诗后,让学生课后阅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阅读一些游记类文章,学了《月光曲》,让学生阅读几篇反映事物与联想相互关系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效果颇佳。
二、内化吸收课外语言
博览群书,广泛地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种语言不被加以消化,吸收、转化,那只能是消极语言。只有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语言内化,成为积极语言,学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此,我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
1、读。朗读、背诵是学生理解、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一些精彩片断,优美词句加强朗读和背诵。为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我组织竞赛,开展评比,在语文课的开头增加“一分钟名句推荐”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语言仓库日臻丰富。
2、比。“比”即是比较。比较是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经常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换、改变原文中的字词或层次段落的顺序位置,经过比较,理解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用换词比较来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生动,贴切。课外让学生扩展阅读宋祁的《玉楼春》。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理解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用得恰到好处。
3、联。理解语言还必须联系生活。我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习惯。这不仅使学生积累许多鲜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许多鲜明、美好的印象,为理解语言提供感性的准备。如学生亲自闻过桂花的香味,一定能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一句中夸张手法的贴切,而不会套用“清香淡雅”之词了。
三、加工创新课外语言
大量积累,充分理解优美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由于积累的优美语言都是依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如果把它抽出,放入另一语境往往是平摆浮搁。所以,我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几种加工创新课外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时灵活应用。
1、移植。就是从积累的语言中,选择符合自己写作要求的字、词、句,移植到作文中来。如我班的徐治是个“历史书迷”,他看了《三国演义》等书后,在作文中时常引用其中的一些典故,恰到好处。他在《下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看弟弟那得意样,不由地窃喜:我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呆会儿,看你还笑得出来。……看着弟弟那疑惑样,不由地笑道,“你不识我的‘锦囊妙计’,只好‘大意失荆州了’。”
2、改写。如果把积累的语言,根据真实情况,改动部分文字,就能转化运用到作文中,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学了《早春》这首古诗后,再让学生课外阅读白居易写早春景色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有一学生在写《春在街心公园》时,把其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改成“最爱此中行不足,绿柳阴里公园堤”。
3、摹仿。小学生的写作经验还不丰富,缺乏创造力,所以让学生从摹仿中开始起步,临摹一些文章的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片断描写等对习作很有帮助。如学了《田园诗情》后,让学生课外阅读《小楼风景》,许多学生在随后写的作文《我的家乡美》中,运用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重组。语言极富灵活性,为此,我让学生根据需要,把一些词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既贴切、又新颖的效果。如有位学生写《家乡的绿》时,根据观察的真实情况,利用课文中学过的“多少种绿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来呢”(《林海》)和“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西湖漫笔》)组合成这样一段文字:“漫步在射阳河大堤上,你的眼帘映入的总是绿;松树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柳树绿中透黄,浅极了,亮极了……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由于我在教学中注意课外阅读和积累,积极进行语言的转化、内化训练,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致浓厚,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扫作文语言贫乏、生搬硬套及抄袭的现象。我深信,只有持之以恒,下实功夫,一定会让同学们在“阅读积累”上做出大文章。
一、广撷博采课外语言
要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发挥主导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1、有选择地阅读。在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今天,市场上关于孩子作文的书浩如烟海。而小学生的鉴别能力不高,他们不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所以我注重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看一些任凭时间磨洗仍然光辉夺目的书。如思想性较强的《稻草人》、《草房子》等;知识丰富的《海底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趣味性强的《格林童话》、《淘气包马小跳》等。中、高年级学生可读《水浒传》等名著,从而开阔眼界,积累丰富的优秀语言。
2、多形式地阅读。读书的形式很多,如粗读、略读、泛读、跳读、精读等,运用什么形式阅读,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及读物内容作出选择。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开设了关于如何恰当地选择阅读方式的讲座,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阅读《水浒传》,对书中描述故事情节的部分只需略读,对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描写应精读,对一些描写生动的语句应反复读,甚至背诵。
3、抓住时机阅读。我经常结合课内阅读,使课外阅读成为它的延伸、拓宽和深化。例如学了古诗《赠汪伦》这首诗后,让学生课后阅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阅读一些游记类文章,学了《月光曲》,让学生阅读几篇反映事物与联想相互关系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效果颇佳。
二、内化吸收课外语言
博览群书,广泛地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种语言不被加以消化,吸收、转化,那只能是消极语言。只有教师指导学生把这些语言内化,成为积极语言,学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因此,我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
1、读。朗读、背诵是学生理解、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一些精彩片断,优美词句加强朗读和背诵。为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我组织竞赛,开展评比,在语文课的开头增加“一分钟名句推荐”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语言仓库日臻丰富。
2、比。“比”即是比较。比较是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经常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换、改变原文中的字词或层次段落的顺序位置,经过比较,理解体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如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用换词比较来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生动,贴切。课外让学生扩展阅读宋祁的《玉楼春》。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理解了“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用得恰到好处。
3、联。理解语言还必须联系生活。我让学生养成时时、处处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习惯。这不仅使学生积累许多鲜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许多鲜明、美好的印象,为理解语言提供感性的准备。如学生亲自闻过桂花的香味,一定能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一句中夸张手法的贴切,而不会套用“清香淡雅”之词了。
三、加工创新课外语言
大量积累,充分理解优美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由于积累的优美语言都是依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如果把它抽出,放入另一语境往往是平摆浮搁。所以,我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几种加工创新课外语言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时灵活应用。
1、移植。就是从积累的语言中,选择符合自己写作要求的字、词、句,移植到作文中来。如我班的徐治是个“历史书迷”,他看了《三国演义》等书后,在作文中时常引用其中的一些典故,恰到好处。他在《下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看弟弟那得意样,不由地窃喜:我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呆会儿,看你还笑得出来。……看着弟弟那疑惑样,不由地笑道,“你不识我的‘锦囊妙计’,只好‘大意失荆州了’。”
2、改写。如果把积累的语言,根据真实情况,改动部分文字,就能转化运用到作文中,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学了《早春》这首古诗后,再让学生课外阅读白居易写早春景色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有一学生在写《春在街心公园》时,把其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就改成“最爱此中行不足,绿柳阴里公园堤”。
3、摹仿。小学生的写作经验还不丰富,缺乏创造力,所以让学生从摹仿中开始起步,临摹一些文章的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片断描写等对习作很有帮助。如学了《田园诗情》后,让学生课外阅读《小楼风景》,许多学生在随后写的作文《我的家乡美》中,运用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重组。语言极富灵活性,为此,我让学生根据需要,把一些词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既贴切、又新颖的效果。如有位学生写《家乡的绿》时,根据观察的真实情况,利用课文中学过的“多少种绿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来呢”(《林海》)和“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西湖漫笔》)组合成这样一段文字:“漫步在射阳河大堤上,你的眼帘映入的总是绿;松树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柳树绿中透黄,浅极了,亮极了……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由于我在教学中注意课外阅读和积累,积极进行语言的转化、内化训练,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致浓厚,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扫作文语言贫乏、生搬硬套及抄袭的现象。我深信,只有持之以恒,下实功夫,一定会让同学们在“阅读积累”上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