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马 鑫
【机构】 和硕县第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多付出,必定会有收获。教师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反复,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有了负担,学生就学不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年、月、日”时间单位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小英今年7岁,她的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猜猜小强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顺口就答:“3岁。”一想又不对,小英今年7岁了,哥哥怎么才3岁呢?大家面面相觑。就在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教师引入新课,使学生开始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坐的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坚持听完一节课,学习效率也不会高。为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来组织教材,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到多看、多想、多动手、多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若干个,并动手量出每个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标上名称,如:锐角、锐角、锐角;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锐角、钝角。接着,教师让学生将相同的分为一类,并给他们起名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兴趣盎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数学学习中,学生同样渴望成功,获得了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努力使每一个学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特别是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如果教师忽略了他们,他们的学习困难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成绩也会越来越差。为此,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份七巧板,并在课堂上自由创作。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画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教师要适时的多鼓励,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学好数学才有可能。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设疑,提高学习兴趣。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并需要学生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结果有的拼成了正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只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而获取的知识要牢固得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多付出,必定会有收获。教师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反复,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有了负担,学生就学不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年、月、日”时间单位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小英今年7岁,她的哥哥小强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猜猜小强今年几岁了?”有的学生顺口就答:“3岁。”一想又不对,小英今年7岁了,哥哥怎么才3岁呢?大家面面相觑。就在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教师引入新课,使学生开始掌握“平年和闰年”的知识。一节课,同学们学得津津有味。小学生活泼好动,让他们坐的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坚持听完一节课,学习效率也不会高。为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来组织教材,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到多看、多想、多动手、多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若干个,并动手量出每个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标上名称,如:锐角、锐角、锐角;锐角、锐角、直角;锐角、锐角、钝角。接着,教师让学生将相同的分为一类,并给他们起名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兴趣盎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数学学习中,学生同样渴望成功,获得了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努力使每一个学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特别是平时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如果教师忽略了他们,他们的学习困难越来越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数学失去信心,成绩也会越来越差。为此,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份七巧板,并在课堂上自由创作。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画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教师要适时的多鼓励,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学好数学才有可能。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设疑,提高学习兴趣。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加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并需要学生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结果有的拼成了正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只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而获取的知识要牢固得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多付出,必定会有收获。教师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