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政府重视藏区英语有利于三江源学生发展
【作者】 常建瑛
【机构】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藏族学生的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初高中阶段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深入思考。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经济又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一个地区。在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45.5%。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48.75%,居住在以六个自治州为主的,占全省面积97.16%的广大农藏区。长期的游牧生活,居住地过于分散,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甚至缺失,藏族适龄儿童难以享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即便是藏语言也仅限于交流,汉语基础令人堪忧,90%的学生英语毫无基础可言。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制定了并推行了大量的惠民政策,其中就包括为了改善牧民生活条件,提升少数民族文明化程度而进行藏区城镇化建设和牧民定居、安居建设,使得我省藏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公平教育的硬件建设得以保证。
青海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建立,是我省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统筹优势教育资源,以最快速度最大化地消除民族间、区域间所存在的教育差异而推行的一项有力举措。学校校址选在省会城市西宁市,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施均优于同类学校。在如此优良的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三江源人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小学英语课程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决定从2001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外语教学,把英语课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为少数民族地区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掌握多种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发展三语社会给予了政策性的导向。
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现状:(一)学习兴趣不浓。绝大多数学生刚入校时,学习英语的兴趣较浓,但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二)水平参差不齐。我在教学中发现,初高中阶段藏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严重。总体来说,城镇籍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籍学生,女生的英语水平整体上高于男生。(三)英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掌握词汇量偏低。二是语法基础差。由于少数学生掌握单词量少、语法基础薄弱,不但影响文章意思的理解,而且很难写出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四)学习方法欠佳。不少学生的学习方法明显缺乏科学性。一是多数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把所有的问题留在课堂上,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二是许多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做笔记,甚至有时部分男生在课堂上睡觉。三是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进行课后复习。四是不少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为了完成任务,遇到不会做的题,很少向老师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请教,而是选择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养成了懒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原因分析:1、对学习英语重视不够。在藏区,学生、家长和基层学校三方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部分学生表示之所以学习英语是因为它是升学必考的一门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如果不是为了升学,学习英语根本没用,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上。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缺乏督促检查。学校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英语教学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比较欠缺。
2、各地受办学条件的制约。藏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每个地(市)的情况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城镇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农牧区学习英语条件差。一是学校没有足够的电教设备,制约学生英语听说练习。二是农牧区缺乏英语专任教师,通常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专职教师的不足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三是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强。由于农牧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无法吸引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四是英语教师缺乏进修机会,由于教师缺乏知识更新和补充的机会,师资水平停滞不前,影响了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广大藏区不太重视英语的学习。例如: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英语学前教育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初一学生
调查人数:共453人
调查时间:2018年5月8日
在我校这次新入校初一453人的学前调查显示:1-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2%;3-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53.86%;4-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0.66%;5-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4.86%;从未学过英语年的占37.09%。数字充分说明,藏区接触过英语,主要集中在3-6年级,其中未接触英语的比列也大。在这种情况下招收到我校学习英语,对未来我校的英语发展很困难,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政府从源头上重视藏区英语教学,让广大藏区学生至少从3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这样为藏区、三江源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1998年青海省在中学进行了“三语”教学的尝试,1998年“双语‘教学改革被列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对少数民族学习语言方面提出了“任何民族必须提高母语,加强汉语,学习英语”的基本方针。总之,从西藏民族大学和西藏招生考试院了解到,藏族学生有四门必考科目:语文、藏语文(各占50分)、数学、英语。三江源民中2019年高三学生的高考模式:数学、外语(150分),语文、藏语文(150分),政史地理化生六选一,分支结构与其他学生一样,只是藏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汉族学生低了200分,英语是三江源民中高考的突破口。牧区小学甚至初中开设英语课,以此为核心,为了三江源的长远发展,牧区必须从小学三年级抓起,同时加强牧区教师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推动三江源民中高考取得好的成绩,学生有个好的专业。而我校2017年高一入学测试,平均值5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之差,对高考改革英语成了必考科目后,更加雪上加霜。
发展藏区英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认清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教育部门要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教育引导师资队伍充分认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摆到与其他主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目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实效性,自觉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2、首先,要把藏区英语教育融进西部大开发的宏大规划之中 , 使智力资源开发与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要把藏区英语教育与本地区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起来,英语教育与当地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似乎相去甚远。但扎实的基础教育将为本地区开放、开发、培养人才和吸收外来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和基础。藏区英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的进步与西部教育、科技的发展,西部的开发和开放, 经济的繁荣, 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同时,它的发展与学校管理的进步,校园文化的优化, 师资建设, 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息息相关。适度超前发展藏区英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是繁荣经济的需要,是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拥有的独特的潜在优势,民族地区人们的外语素质能为民族地区的外向发展添上双翼,低外语素质则将成为制约外向发展的瓶颈。
3、扩大民族院校外语招生名额,建设外语专业,针对青海藏区外语人才极端缺乏的现状,民族院校要在坚持现有多层次办学格局的基础上,正加外语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扩招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藏区对外语教师的实际需要,藏区目前极缺精通英语的教师,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开设外语专业,为民族地区培养英语人才,借鉴免费师范生政策, 对外语专业的民族学生, 毕业后回民族地区从教的给予优厚待遇和政策鼓励毕业生到民族地区支教。同时充分利用民族高校资源, 举办民族外语教师学历达标进修和外语培训班,大力运用远程师资培训模式,对民族地区外语师资进行在岗培训,也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4、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特别是师资力量是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实提高高中生源特别是农牧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提供保证。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英语电教设备,着力改善农牧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条件。二是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结构,制定农牧区吸引优秀教师的优惠政策,防止专业教师流失和转岗。三是要建立健全藏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定向培养,解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通过进修、交流锻炼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师资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学历深造,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几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藏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确保藏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进度和水平同地(市)学校基本一致,确保藏区学生进入初高中时的英语基础达到城镇学生的平均水平。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经济又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一个地区。在青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45.5%。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数的48.75%,居住在以六个自治州为主的,占全省面积97.16%的广大农藏区。长期的游牧生活,居住地过于分散,加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甚至缺失,藏族适龄儿童难以享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即便是藏语言也仅限于交流,汉语基础令人堪忧,90%的学生英语毫无基础可言。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制定了并推行了大量的惠民政策,其中就包括为了改善牧民生活条件,提升少数民族文明化程度而进行藏区城镇化建设和牧民定居、安居建设,使得我省藏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公平教育的硬件建设得以保证。
青海三江源民族中学的建立,是我省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统筹优势教育资源,以最快速度最大化地消除民族间、区域间所存在的教育差异而推行的一项有力举措。学校校址选在省会城市西宁市,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施均优于同类学校。在如此优良的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三江源人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001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小学英语课程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了“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决定从2001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外语教学,把英语课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为少数民族地区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掌握多种语言的,高素质复合型少数民族人才、发展三语社会给予了政策性的导向。
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现状:(一)学习兴趣不浓。绝大多数学生刚入校时,学习英语的兴趣较浓,但一段时间以后,不少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二)水平参差不齐。我在教学中发现,初高中阶段藏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严重。总体来说,城镇籍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农牧区籍学生,女生的英语水平整体上高于男生。(三)英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掌握词汇量偏低。二是语法基础差。由于少数学生掌握单词量少、语法基础薄弱,不但影响文章意思的理解,而且很难写出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四)学习方法欠佳。不少学生的学习方法明显缺乏科学性。一是多数学生不注重课前预习,把所有的问题留在课堂上,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二是许多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做笔记,甚至有时部分男生在课堂上睡觉。三是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进行课后复习。四是不少学生认为做作业是为了完成任务,遇到不会做的题,很少向老师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请教,而是选择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养成了懒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原因分析:1、对学习英语重视不够。在藏区,学生、家长和基层学校三方对学习英语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一部分学生表示之所以学习英语是因为它是升学必考的一门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如果不是为了升学,学习英语根本没用,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一些比较实用的学科上。家长对孩子学习英语缺乏督促检查。学校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英语教学投入不足,激励机制比较欠缺。
2、各地受办学条件的制约。藏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每个地(市)的情况不尽相同。总体来看,城镇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农牧区学习英语条件差。一是学校没有足够的电教设备,制约学生英语听说练习。二是农牧区缺乏英语专任教师,通常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专职教师的不足影响到英语教学质量。三是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强。由于农牧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无法吸引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四是英语教师缺乏进修机会,由于教师缺乏知识更新和补充的机会,师资水平停滞不前,影响了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广大藏区不太重视英语的学习。例如: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英语学前教育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初一学生
调查人数:共453人
调查时间:2018年5月8日
在我校这次新入校初一453人的学前调查显示:1-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2%;3-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53.86%;4-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0.66%;5-6年级学习英语的占4.86%;从未学过英语年的占37.09%。数字充分说明,藏区接触过英语,主要集中在3-6年级,其中未接触英语的比列也大。在这种情况下招收到我校学习英语,对未来我校的英语发展很困难,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政府从源头上重视藏区英语教学,让广大藏区学生至少从3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这样为藏区、三江源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1998年青海省在中学进行了“三语”教学的尝试,1998年“双语‘教学改革被列入了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对少数民族学习语言方面提出了“任何民族必须提高母语,加强汉语,学习英语”的基本方针。总之,从西藏民族大学和西藏招生考试院了解到,藏族学生有四门必考科目:语文、藏语文(各占50分)、数学、英语。三江源民中2019年高三学生的高考模式:数学、外语(150分),语文、藏语文(150分),政史地理化生六选一,分支结构与其他学生一样,只是藏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汉族学生低了200分,英语是三江源民中高考的突破口。牧区小学甚至初中开设英语课,以此为核心,为了三江源的长远发展,牧区必须从小学三年级抓起,同时加强牧区教师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推动三江源民中高考取得好的成绩,学生有个好的专业。而我校2017年高一入学测试,平均值5分。学生的英语成绩之差,对高考改革英语成了必考科目后,更加雪上加霜。
发展藏区英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认清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教育部门要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高度,教育引导师资队伍充分认识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摆到与其他主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目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实效性,自觉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2、首先,要把藏区英语教育融进西部大开发的宏大规划之中 , 使智力资源开发与学生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要把藏区英语教育与本地区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听起来,英语教育与当地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似乎相去甚远。但扎实的基础教育将为本地区开放、开发、培养人才和吸收外来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和基础。藏区英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的进步与西部教育、科技的发展,西部的开发和开放, 经济的繁荣, 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同时,它的发展与学校管理的进步,校园文化的优化, 师资建设, 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息息相关。适度超前发展藏区英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是繁荣经济的需要,是技术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民族地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拥有的独特的潜在优势,民族地区人们的外语素质能为民族地区的外向发展添上双翼,低外语素质则将成为制约外向发展的瓶颈。
3、扩大民族院校外语招生名额,建设外语专业,针对青海藏区外语人才极端缺乏的现状,民族院校要在坚持现有多层次办学格局的基础上,正加外语本科专业和研究生的扩招比例,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藏区对外语教师的实际需要,藏区目前极缺精通英语的教师,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开设外语专业,为民族地区培养英语人才,借鉴免费师范生政策, 对外语专业的民族学生, 毕业后回民族地区从教的给予优厚待遇和政策鼓励毕业生到民族地区支教。同时充分利用民族高校资源, 举办民族外语教师学历达标进修和外语培训班,大力运用远程师资培训模式,对民族地区外语师资进行在岗培训,也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
4、改善办学条件,促进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特别是师资力量是保证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实提高高中生源特别是农牧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提供保证。一是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英语电教设备,着力改善农牧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条件。二是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结构,制定农牧区吸引优秀教师的优惠政策,防止专业教师流失和转岗。三是要建立健全藏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定向培养,解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通过进修、交流锻炼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师资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和学历深造,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几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藏区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确保藏区学校的英语教学进度和水平同地(市)学校基本一致,确保藏区学生进入初高中时的英语基础达到城镇学生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