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邱大林
【机构】 福建省宁化六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已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表现,在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性方面,问题教学法有着自身的优势,它能直指所学内容的关键,紧和主题,以点带面抓住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避免重复低效。所以,它在教法纷呈,各种各样教学模式各显神通的今天,依然备受师生喜爱。笔者尝试探索了以下两种“问题教学法”模式。
1、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教师结合学生问题,进行备课、授课。
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书面上交,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释疑。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做到教师心中有学生。
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委婉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目标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从学生的诸多问题中选中这一问题作为学习重点的理由。在解答问题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解答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组织作答。即使学生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也要让他们自主思考,而不应为了赶进度,急于亮出答案,致使学生失去思维锻炼的机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提出问题仅仅是引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起点;指导学生主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从各种途径去探索答案,从而学会学习语文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整理,挖掘出学生思维中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这对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很重要和关键的。
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充分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的前认知结构里肯定会产生许多新的疑点,这是好事,教师要敢于表述自己的思想与个性,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勇气。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选择最佳切入点,对文本的空白点提出假设性的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应该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应该激活学生的言语,表现他们的思维。
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老师《药》的教学片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于无疑处提出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陈老师首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坟场相遇是偶然的吗”
学生甲:“清明节上坟是我国古老的风俗习惯,这便是两位大妈坟场相遇的主要原因”。
师:“清明节上坟必然相遇吗?”
学生乙:“两位大妈都在凌晨上坟,所以相遇了”。
师:“为什么两位大妈要在一大早去上坟呢?”
学生丙:“夏大妈迫于政治压力,羞于见人。华大妈迫于生计,想早去早归。”
师:“即使在清明节同一时刻,偌大的坟场也不一定相遇啊?
学生丁:“坟场左边是‘埋着死刑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中间是一条踩出来的小路。这就使两个人能在近处相遇”。
师:“这也不一定,如果小栓的坟或夏瑜的坟离小路远呢?”
学生戊:“坟场两边都已埋得层层叠叠,只剩下小路边缘处还有些空地,小栓的坟和夏瑜的坟都在路边,这就使两位老妇人能相遇”。
师:“两位老妇人坟场相遇,看似偶然,但却有内在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的实质是什么给人们什么启示?”
… …
优秀的教师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真正语文课必会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通过师生对话,达到“情感与理智齐飞,沉重与警世一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在问题教学中,首先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组织讨论者,监督发言者、记录者、发言者等,角色可以不断地改变,但分工必须明确。课堂上,小组成员提出自己在理解文本时的疑难问题,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如果本小组不能解决,继续和其他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在其中起的作用是,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加以有效的引领。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地多项互动。例如在教《药》一文的讨论中,几个学生提出“人血馒头可治华小栓的病,为何不取自家人的血,何必花沉甸甸的一大包银钱去卖人血馒头”这时可来劲了,有的学生说:“自家人的血刺割几滴太少”;有的说:“革命者的血更凶,能驱邪”;有的则说:“经过康大叔的手取来的人血馒头,具有神妙的药效,正好说明华老栓这类国民的愚昧”。经过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后者的意见更切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艺术的真实。这正如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就强调效果和时间。问题教学法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是要在有限而宝贵的45分钟课堂上为学生获得最需要最有效的信息。
“问题教学法”是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较为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尝试运用“激活——发现——引领”法。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纵向、横向举例,启迪学生生活化认识,生命言语化认识,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教师或释疑,或指导课堂讨论,或争论,或点评,或点拔,用精当的语言,鲜活的语言,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打通学生的认知通道,释疑解惑,引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世界。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天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更能引发自己的关注与思考。因此,“问题教学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好“问题教学法”,能够实现我们课堂多向、开放、动态的教学效果,使课堂进入有问题、有思考、有互动、有快乐的“四有”状态,实现课堂的多向动态互动。本文是笔者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点尝试与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教师结合学生问题,进行备课、授课。
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书面上交,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释疑。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做到教师心中有学生。
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委婉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目标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从学生的诸多问题中选中这一问题作为学习重点的理由。在解答问题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解答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组织作答。即使学生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也要让他们自主思考,而不应为了赶进度,急于亮出答案,致使学生失去思维锻炼的机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提出问题仅仅是引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起点;指导学生主动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从各种途径去探索答案,从而学会学习语文才是更为重要的。当然,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整理,挖掘出学生思维中的火花,精心设计教学,这对完成教学目标也是很重要和关键的。
如何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充分预习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的前认知结构里肯定会产生许多新的疑点,这是好事,教师要敢于表述自己的思想与个性,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勇气。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的欲望。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自己也要吃透教材,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选择最佳切入点,对文本的空白点提出假设性的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应该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应该激活学生的言语,表现他们的思维。
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梁老师《药》的教学片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于无疑处提出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陈老师首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坟场相遇是偶然的吗”
学生甲:“清明节上坟是我国古老的风俗习惯,这便是两位大妈坟场相遇的主要原因”。
师:“清明节上坟必然相遇吗?”
学生乙:“两位大妈都在凌晨上坟,所以相遇了”。
师:“为什么两位大妈要在一大早去上坟呢?”
学生丙:“夏大妈迫于政治压力,羞于见人。华大妈迫于生计,想早去早归。”
师:“即使在清明节同一时刻,偌大的坟场也不一定相遇啊?
学生丁:“坟场左边是‘埋着死刑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中间是一条踩出来的小路。这就使两个人能在近处相遇”。
师:“这也不一定,如果小栓的坟或夏瑜的坟离小路远呢?”
学生戊:“坟场两边都已埋得层层叠叠,只剩下小路边缘处还有些空地,小栓的坟和夏瑜的坟都在路边,这就使两位老妇人能相遇”。
师:“两位老妇人坟场相遇,看似偶然,但却有内在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的实质是什么给人们什么启示?”
… …
优秀的教师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真正语文课必会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通过师生对话,达到“情感与理智齐飞,沉重与警世一体”。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在问题教学中,首先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组织讨论者,监督发言者、记录者、发言者等,角色可以不断地改变,但分工必须明确。课堂上,小组成员提出自己在理解文本时的疑难问题,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如果本小组不能解决,继续和其他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在其中起的作用是,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加以有效的引领。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地多项互动。例如在教《药》一文的讨论中,几个学生提出“人血馒头可治华小栓的病,为何不取自家人的血,何必花沉甸甸的一大包银钱去卖人血馒头”这时可来劲了,有的学生说:“自家人的血刺割几滴太少”;有的说:“革命者的血更凶,能驱邪”;有的则说:“经过康大叔的手取来的人血馒头,具有神妙的药效,正好说明华老栓这类国民的愚昧”。经过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后者的意见更切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艺术的真实。这正如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就强调效果和时间。问题教学法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是要在有限而宝贵的45分钟课堂上为学生获得最需要最有效的信息。
“问题教学法”是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较为常见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尝试运用“激活——发现——引领”法。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纵向、横向举例,启迪学生生活化认识,生命言语化认识,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教师或释疑,或指导课堂讨论,或争论,或点评,或点拔,用精当的语言,鲜活的语言,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打通学生的认知通道,释疑解惑,引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世界。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天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更能引发自己的关注与思考。因此,“问题教学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认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好“问题教学法”,能够实现我们课堂多向、开放、动态的教学效果,使课堂进入有问题、有思考、有互动、有快乐的“四有”状态,实现课堂的多向动态互动。本文是笔者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问题教学法”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点尝试与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