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 沈富荣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现实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必须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情景 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德育来源于生活实际,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受教育者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感悟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认识生活的本质,学会生活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受到震撼,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比如,在“挫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改变课堂模式——教学方式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监牢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比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学生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等。这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组织社会实践——教学环境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并培养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另辟蹊径——校本教材生活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编写了德育生活化校本教材《生活更美好》,以文本的形式,对多年来我校开展的“成长大讨论”、“感悟亲情”、“倾听生活故事,走进阳光地带”三大主题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它涵盖了校园、家庭、社区生活的众多领域,涉及道德、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各个层面,为全体学生搭建了活动的舞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使用校本教材,旨在引领全体学生走进特定的生活时空,通过对生活万象的剖析,故事内涵的探究,人生启迪的领悟,逐步积累经验和财富,以懂事明理的成熟,健康向上的情感,百折不挠的坚毅,立志成才的抱负,笑对各种挑战,不断走向自身的强健,为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情景 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理念,德育来源于生活实际,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受教育者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感悟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认识生活的本质,学会生活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受到震撼,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比如,在“挫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改变课堂模式——教学方式生活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监牢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比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学生搬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事项等。这样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三、组织社会实践——教学环境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并培养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比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另辟蹊径——校本教材生活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编写了德育生活化校本教材《生活更美好》,以文本的形式,对多年来我校开展的“成长大讨论”、“感悟亲情”、“倾听生活故事,走进阳光地带”三大主题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它涵盖了校园、家庭、社区生活的众多领域,涉及道德、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各个层面,为全体学生搭建了活动的舞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使用校本教材,旨在引领全体学生走进特定的生活时空,通过对生活万象的剖析,故事内涵的探究,人生启迪的领悟,逐步积累经验和财富,以懂事明理的成熟,健康向上的情感,百折不挠的坚毅,立志成才的抱负,笑对各种挑战,不断走向自身的强健,为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根基。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