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
【作者】 窦文莉 孙 蕾
【机构】 山东省潍坊育英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衔接”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连结。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意为在英语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过程可以科学、有效、顺畅地进行,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同时在相对独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来防止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脱节。实际上,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是通过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过渡问题,从而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整体规划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及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目的是,在课程要求里提出在相应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把二者融合起来。例如小学毕业时要达到二级要求,初中毕业时要达到五级要求,高中毕业时要达到八级要求”[3]。小学生在毕业时只有达到二级水平才能和升入初一的三级要求相衔接。每一阶段的目标要大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相应阶段获得相应的能力,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从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英语的学习,关系到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明确并紧扣学生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适应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习,把二者教学联系起来是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
1、课程地位方面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英语课程在各地区学校教学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每周不得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从开设的课时要求这一方面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能贯彻执行,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但是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只是应付教育部文件规定,受传统观念的限制仍然把语文、数学放在第一位,为了语文、数学课挤占英语课的现象严重,这样一来每周四次的英语教学活动很难得到实施,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城乡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不同。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几乎不接触英语,只依靠学校的英语课程学习,到毕业时甚至达不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毕业水平,而城市中的小学生,在各种社会补习班的和学校英语教学的影响下,到毕业时可能已经具备了初中毕业水平[6]。城乡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增加了英语教学衔接的难度。
2、教材方面
目前教育部没有规定统一的英语教材,导致各地区英语教材使用混乱,有的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有的地区使用外研社出版的教材,有的地区使用国外引进版,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都不相同。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充分的英语知识,纷纷给孩子报名社会补习班,补习班使用的教材也不一,再加上各种课外读物,例如《新概念英语》、《快乐英语》、《小乌龟学英语》、《英语周报》等等。这样混乱的教材使用导致初中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给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果教育部对教材的使用规定统一的版本,提供一套使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紧密的英语教材,那么这种衔接混乱的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善。
3、教法方面
小学时期,教师只要教导小学生勤奋努力,再加上小学英语内容易讲易学,以听说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初步口头交际能力不难达到。学生进入初中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增多、复杂,学校开设课程增加,英语教学重难点转变等等,学生对英语从机械记忆向理解及学习转变。另外,儿童、青少年在生理、认知、情感方面有很大不同。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活泼爱表现,不怕出错且善于模仿,而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害羞感强,往往在不出错的前提下乐于表现,学生心理的发展使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增大。伴随着对考试成绩的重视,有的学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焦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指导学生,教学生学会听课,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方法,给以恰当的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4、评价体系方面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能反映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教学措施,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工作。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建议:“书面测试方式不适用于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期末或学年评价,而应采用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单元测验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进行。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口试、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笔试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但是,根据调研结果和很多学者的研究,现在的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切实落实这项要求。在小学,过分关注形成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性、开放性和参与度给予了过多的关注,有的教师过多关注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忽视了知识的实质性传授,教学评价需要更多的关注形式。而在初中,考试成绩的重视、升学的压力,使得初中教师更加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7]。评价体系的不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困难。
三、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教学方法的接轨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既要寓教于乐,又要加快课堂节奏。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中小学过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还没有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但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这一阶段,实物、图片、动作演示等具体形象的手段应该多加利用,保持课文呈现的交际性,增强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通过游戏、表演、对话、竞赛和猜谜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负担,也符合中小学过渡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同学之间形成竞争,取长补短,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3、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会更容易获得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会使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如在学习描述别人外貌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先有针对性的描述一个同学:His face is round. He has short hair, His eyes is small.He is not very tall. Guess who is he?同学猜出后,再请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描述自己想描述的同学让大家猜[9]。这样将要教学的语法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衔接”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连结。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意为在英语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过程可以科学、有效、顺畅地进行,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同时在相对独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来防止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脱节。实际上,关于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是通过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过渡问题,从而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连续性[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整体规划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及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目的是,在课程要求里提出在相应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把二者融合起来。例如小学毕业时要达到二级要求,初中毕业时要达到五级要求,高中毕业时要达到八级要求”[3]。小学生在毕业时只有达到二级水平才能和升入初一的三级要求相衔接。每一阶段的目标要大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相应阶段获得相应的能力,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从小学顺利过渡到初中英语的学习,关系到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明确并紧扣学生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适应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习,把二者教学联系起来是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存在问题
1、课程地位方面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英语课程在各地区学校教学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每周不得少于四次教学活动。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从开设的课时要求这一方面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能贯彻执行,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但是部分落后地区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也只是应付教育部文件规定,受传统观念的限制仍然把语文、数学放在第一位,为了语文、数学课挤占英语课的现象严重,这样一来每周四次的英语教学活动很难得到实施,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城乡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不同。农村地区小学学生几乎不接触英语,只依靠学校的英语课程学习,到毕业时甚至达不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毕业水平,而城市中的小学生,在各种社会补习班的和学校英语教学的影响下,到毕业时可能已经具备了初中毕业水平[6]。城乡小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增加了英语教学衔接的难度。
2、教材方面
目前教育部没有规定统一的英语教材,导致各地区英语教材使用混乱,有的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有的地区使用外研社出版的教材,有的地区使用国外引进版,甚至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都不相同。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教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家长为了孩子能掌握充分的英语知识,纷纷给孩子报名社会补习班,补习班使用的教材也不一,再加上各种课外读物,例如《新概念英语》、《快乐英语》、《小乌龟学英语》、《英语周报》等等。这样混乱的教材使用导致初中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给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如果教育部对教材的使用规定统一的版本,提供一套使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紧密的英语教材,那么这种衔接混乱的局面应该会有所改善。
3、教法方面
小学时期,教师只要教导小学生勤奋努力,再加上小学英语内容易讲易学,以听说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初步口头交际能力不难达到。学生进入初中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增多、复杂,学校开设课程增加,英语教学重难点转变等等,学生对英语从机械记忆向理解及学习转变。另外,儿童、青少年在生理、认知、情感方面有很大不同。小学生天生好奇心强,活泼爱表现,不怕出错且善于模仿,而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害羞感强,往往在不出错的前提下乐于表现,学生心理的发展使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增大。伴随着对考试成绩的重视,有的学生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焦虑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各方面指导学生,教学生学会听课,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方法,给以恰当的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4、评价体系方面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能反映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教学措施,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反思和总结教学工作。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建议:“书面测试方式不适用于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期末或学年评价,而应采用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单元测验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进行。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评价可采用口试、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笔试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但是,根据调研结果和很多学者的研究,现在的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切实落实这项要求。在小学,过分关注形成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性、开放性和参与度给予了过多的关注,有的教师过多关注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忽视了知识的实质性传授,教学评价需要更多的关注形式。而在初中,考试成绩的重视、升学的压力,使得初中教师更加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方式[7]。评价体系的不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困难。
三、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教学方法的接轨有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这一阶段的教学方法既要寓教于乐,又要加快课堂节奏。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中小学过渡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之间,还没有完全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但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这一阶段,实物、图片、动作演示等具体形象的手段应该多加利用,保持课文呈现的交际性,增强趣味性,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通过游戏、表演、对话、竞赛和猜谜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负担,也符合中小学过渡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教师可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同学之间形成竞争,取长补短,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3、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会更容易获得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会使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如在学习描述别人外貌的句子时,教师可以先有针对性的描述一个同学:His face is round. He has short hair, His eyes is small.He is not very tall. Guess who is he?同学猜出后,再请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描述自己想描述的同学让大家猜[9]。这样将要教学的语法知识与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