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马京华 孙秀梅 王 慧 赵炳武 李 妍
【机构】 河北中医学院护理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的现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抑郁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我认知能力测试问卷与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对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35.24±2.91);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能力上无差异(P>0.05);②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轻度抑郁者占26.2%,中、重度抑郁者占8.2%;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存在差异(P<0.01);男女大学生在抑郁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③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r=-0.224)。结论:目前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以减少和预防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自我认知能力 抑郁水平 相关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elf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status,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mental health to provide reference. Methods: A total 0f 3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self- cognitive ability test questionnaire and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s:①self-cognit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 middle level (35.24 ± 2.91); the self-cogni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student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②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levels 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ild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26.2%, moderate and severe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8.2%;different grades students’ depression levels were different (P<0.01);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t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③ students' self-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224). Conclus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seriously that affecte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self-cogni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to prevent depression.
Keywords:Self-cognitive ability Depression correlation study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自我认知时,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处处在为自己辩解,干扰自我认识。而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自我防御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评价自己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甚至产生心理问题[2]。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3]。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其日常的行为和生活积极性,严重者还将导致自杀。诸多研究发现,抑郁也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和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程度的关系,为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
1.2 研究工具
1.2.1自我认知能力的评定 采用郭晓博编制的自我认知能力测试问卷进行施测 ,该问卷共包括15个项目,采用3点计分,每个项目有3个选项,每个选项有各自对应的分值,测试总分分为三个认知程度,总得分在36-45分之间为高自我认知,26-35分之间为中度自我认知,15-25分之间为低自我认知,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重测信度为0.87。
1.2.2抑郁的评定 采用 W. K. William 于1965年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施测[4],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作为标准分,标准分在50分以下为无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统计分析 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
共收回295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34名,女生145名;本科生181名,专科生98名;大一学生93人,大二学生97人,大三学生89人。
2.2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
从表1得出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35.24±2.91)。从表2 得出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无差别。
表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比较
注:P>0.05
2.3大学生抑郁的基本情况
从表3、4、5看出有26.2%的学生属于轻度抑郁,8.2%属于中、重度抑郁;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有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抑郁。
表3大学生抑郁得分情况
表4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的比较
注:P<0.01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的差异比较(x-±s)
注: P<0.05
2.4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直线相关的分析方法,以自我认知能力为自变量(x),抑郁得分为依变量(y),其相关系数为r=-0.224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
3.讨论
3.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且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受年级的影响。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模糊,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我认知和调控能力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生活单一,涉世不深,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追求与安逸的冲突导致的。
自我认知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自我认知者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低自我认知者通常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容易导致自卑、失望、痛苦甚至嫉妒和报复的心理;而过高的评价自己,会使大学生忽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命清高,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迷失前进的方向,阻碍大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上两种认知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灵闭锁、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2大学生抑郁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表3得出有34.4%的大学生存在抑郁,这一研究结果与钟淑芳等[5]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结果基本一致,且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0.01)(见表4),可见抑郁情绪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主观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生活目标不明确,消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对自我认识不足以及性格内向等主观原因使大学生心情低落,对生活悲观失望,容易发生抑郁;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破裂等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大学生趋于采用消极闭锁和敏感的心理方式面对现实,容易出现对外界的疏远、抵触,导致抑郁。Gilman等[6]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
从表5看出男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这与杨美荣等[7]和萧文泽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性别角色要求所致,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增大使男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心理压力也更大,挫折和消极事件等情绪体验通常比女性要多。同时在感情表达上,男生通常采用自我封闭的心态来对待,不愿与他人倾诉交流,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积蓄,造成内心的苦闷,而女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通常寻求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从而能及时的释放压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故抑郁水平较男生要低。
抑郁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时间的抑郁会使大学生出现诸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注意涣散、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抑郁症状。青年时期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若罹患抑郁,易削弱其社会功能,导致药物滥用、学习困难、自杀等不良后果[9],诸多研究发现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10-11],因此相关部门应警惕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3.3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自我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少抑郁的发生,而低自我认知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等负性情绪,导致抑郁的发生。据调查,抑郁情绪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持否定的评价),较非抑郁情绪者有更多抑郁的歪曲的认知,即在遇到人际关系与自我成就有关的问题时,常常偏激而又消极,容易引发抑郁情绪[12]。研究发现纠正抑郁症患者错误认知之后,可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恢复[13],可见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自我、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对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
3.4应对措施
3.4.1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变个人心理和自我封闭的习惯,学会积极的乐纳自己,欣然的接受自己,不苛求完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增强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交流与合作中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在比较中纠正认知偏差。
3.4.2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为修养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辅导及时纠正错误的认知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采取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抑郁的发生。
3.4.3对已出现抑郁情况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提高应对能力以及相应的临床治疗等方法来减轻或是消除抑郁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92 页
[2]顾春华,大学生“自我论”新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4,8(2):68
[3]Wong E H,Wiest D J.Adolescent depression:links to academic cop-ing and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J].Education,1999(119):668-673.
[4]陈琳琳,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9,l7(2):141-143
[5]钟淑芳,涂文军,史小东等.公安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82-1384
[6]Gilman SE,Kawachi I,Fitzmaurice GM ,et al. Family disruption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adult depression [J]. Am J Psychiatry ,2003,160(5):939-946.
[7]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8
[8] 萧文泽,周辉,夏阳等.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5(15):647-649
[9] Lynch FL,Clarke GN.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m J Prev Med,2006 ,31(6):143-151.
[10] 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et al.Risk factor for suicide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J].Lancet,2002,360(9347):1728-1736.
[11] 宋雪佳,王丽敏,隋虹,等.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16(4):357-358
[12] 魏 熙,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49
[13]马闯胜,马玲,闫翌君. 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3):200.
关键词:自我认知能力 抑郁水平 相关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elf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status,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mental health to provide reference. Methods: A total 0f 3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self- cognitive ability test questionnaire and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s:①self-cognit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 middle level (35.24 ± 2.91); the self-cognition in different grades student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②a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found that levels of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ild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26.2%, moderate and severe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8.2%;different grades students’ depression levels were different (P<0.01);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at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③ students' self- cognition and depression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r = -0.224). Conclus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seriously that affected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rove self-cogni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to prevent depression.
Keywords:Self-cognitive ability Depression correlation study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自我认知时,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处处在为自己辩解,干扰自我认识。而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自我防御就越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评价自己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甚至产生心理问题[2]。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3]。抑郁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其日常的行为和生活积极性,严重者还将导致自杀。诸多研究发现,抑郁也是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和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程度的关系,为抑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
1.2 研究工具
1.2.1自我认知能力的评定 采用郭晓博编制的自我认知能力测试问卷进行施测 ,该问卷共包括15个项目,采用3点计分,每个项目有3个选项,每个选项有各自对应的分值,测试总分分为三个认知程度,总得分在36-45分之间为高自我认知,26-35分之间为中度自我认知,15-25分之间为低自我认知,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重测信度为0.87。
1.2.2抑郁的评定 采用 W. K. William 于1965年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施测[4],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20个项目评分之和为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作为标准分,标准分在50分以下为无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统计分析 所有有效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
共收回295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其中男生134名,女生145名;本科生181名,专科生98名;大一学生93人,大二学生97人,大三学生89人。
2.2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
从表1得出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35.24±2.91)。从表2 得出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无差别。
表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得分情况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比较
注:P>0.05
2.3大学生抑郁的基本情况
从表3、4、5看出有26.2%的学生属于轻度抑郁,8.2%属于中、重度抑郁;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有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抑郁。
表3大学生抑郁得分情况
表4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水平的比较
注:P<0.01
表5不同性别大学生抑郁的差异比较(x-±s)
注: P<0.05
2.4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直线相关的分析方法,以自我认知能力为自变量(x),抑郁得分为依变量(y),其相关系数为r=-0.224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
3.讨论
3.1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整体水平来看处于中等水平(见表1),且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受年级的影响。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模糊,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我认知和调控能力差,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生活单一,涉世不深,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追求与安逸的冲突导致的。
自我认知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自我认知者能够准确、细致地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情绪发生的原因,低自我认知者通常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或是过低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容易导致自卑、失望、痛苦甚至嫉妒和报复的心理;而过高的评价自己,会使大学生忽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命清高,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迷失前进的方向,阻碍大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上两种认知偏差,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灵闭锁、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2大学生抑郁的基本状况分析
从表3得出有34.4%的大学生存在抑郁,这一研究结果与钟淑芳等[5]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结果基本一致,且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在年级之间存在差异(P<0.01)(见表4),可见抑郁情绪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主观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原因。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生活目标不明确,消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受挫,对自我认识不足以及性格内向等主观原因使大学生心情低落,对生活悲观失望,容易发生抑郁;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破裂等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大学生趋于采用消极闭锁和敏感的心理方式面对现实,容易出现对外界的疏远、抵触,导致抑郁。Gilman等[6]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
从表5看出男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这与杨美荣等[7]和萧文泽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性别角色要求所致,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强的事业心,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增大使男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心理压力也更大,挫折和消极事件等情绪体验通常比女性要多。同时在感情表达上,男生通常采用自我封闭的心态来对待,不愿与他人倾诉交流,从而导致不良情绪的积蓄,造成内心的苦闷,而女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通常寻求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助,从而能及时的释放压抑和痛苦等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故抑郁水平较男生要低。
抑郁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时间的抑郁会使大学生出现诸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注意涣散、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抑郁症状。青年时期是性格塑造,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若罹患抑郁,易削弱其社会功能,导致药物滥用、学习困难、自杀等不良后果[9],诸多研究发现自杀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关[10-11],因此相关部门应警惕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3.3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自我认知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少抑郁的发生,而低自我认知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等负性情绪,导致抑郁的发生。据调查,抑郁情绪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持否定的评价),较非抑郁情绪者有更多抑郁的歪曲的认知,即在遇到人际关系与自我成就有关的问题时,常常偏激而又消极,容易引发抑郁情绪[12]。研究发现纠正抑郁症患者错误认知之后,可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恢复[13],可见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自我、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对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
3.4应对措施
3.4.1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变个人心理和自我封闭的习惯,学会积极的乐纳自己,欣然的接受自己,不苛求完美;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增强自信;多参加社会实践,在交流与合作中正确认识自己,同时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在比较中纠正认知偏差。
3.4.2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良好的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为修养和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完善;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辅导及时纠正错误的认知偏差,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采取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对待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抑郁的发生。
3.4.3对已出现抑郁情况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提高应对能力以及相应的临床治疗等方法来减轻或是消除抑郁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92 页
[2]顾春华,大学生“自我论”新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4,8(2):68
[3]Wong E H,Wiest D J.Adolescent depression:links to academic cop-ing and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J].Education,1999(119):668-673.
[4]陈琳琳,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09,l7(2):141-143
[5]钟淑芳,涂文军,史小东等.公安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82-1384
[6]Gilman SE,Kawachi I,Fitzmaurice GM ,et al. Family disruption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adult depression [J]. Am J Psychiatry ,2003,160(5):939-946.
[7]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8
[8] 萧文泽,周辉,夏阳等.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5(15):647-649
[9] Lynch FL,Clarke GN.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m J Prev Med,2006 ,31(6):143-151.
[10] 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et al.Risk factor for suicide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J].Lancet,2002,360(9347):1728-1736.
[11] 宋雪佳,王丽敏,隋虹,等.低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倾向与应激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16(4):357-358
[12] 魏 熙,大学生抑郁症的原因及治疗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49
[13]马闯胜,马玲,闫翌君. 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的增效作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