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三分法”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作者】 雷 彬
【机构】 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v 摘 要:“三分法”是一种具有创新因素的新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其基本构成是:基本理论讲授+教学实践导向+自学自悟提升。在这三个部分中,围绕教学内容的不同,三个部分的分配比例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需要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和较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做支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该方法对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形成独立思考和做个富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三分法;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bstract:"The rule of thirds"?is a kind of creative factors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 new teaching methods. Its basic structur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guidance and self-learning of enlightenment. In this three parts around the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parts have different proportion and emphasis, teachers need strong ability of control the classroom and to support a new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he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o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ake a thoughtful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rule of thi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教材于2007年出版后,先后于2008年1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和2013年5月进行了四次修订。2013年教材修订主要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体现学术界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的。2013版《马原》教材为该课程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马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马原》课程在教学中一个最明显的矛盾就是: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该教材编写首席专家逢锦聚曾指出:“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根本的出路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壮士断腕”的改革阶段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要求,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有新的教法创新。早在2005年1月,李长春就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的目标。”2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时代、面向学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和自我总结,我独创出了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三分法”运用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证明: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敢于自我展示、教学效果良好。在这里我将以《马原》课程为例,呈现“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一、“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内涵
课程模式是课程设计模式的简称,有学者认为包含三种形式:目标模式、历程模式、情景模式。以上课程模式各有利弊,但仍值得借鉴。我对《马原》课“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探究,主要是围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进行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必须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教材始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在以学生为本的大前提下,通过“三分法”来贴近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多元思考,贴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价值判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改变纯粹的文字教育,让课程立体生动鲜活起来,让学生参与释放展示出来,最终通过内涵的情景的课程信息教育,达到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轮课程结束后,师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互相学习,思想交流,我们的课程也就从根本上获得了初步成功。
经过两轮的《马原》课程教学,我的“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一小节课(45分钟)=基本理论讲授+教学实践导向+自学自悟提升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基本理论讲授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学实践导向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自学自悟提升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恒定的,只是一个约数,相对于前两部分来说,“自学自悟提升”部分的时间会更少,主要体现在课后时间的预习和思考以及课中的释疑答惑。随着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其侧重各有不同,但它们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三分法”教学模式。
1.基本理论讲授
教材始终是授课的重要依据。授课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讲授中,讲授法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基本理论讲授”部分的时间会相对多些,大致是2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并不是一直持续的,中间会根据课程内容有间断,讲授理论知识一般不会持续10分钟以上,中间有间歇,穿插讨论、教学实践、自学等环节。)《马原》课程的理论性强,教学要通观全局,讲清基本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课程讲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来把握,教师必须语言精练,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在“三分法”的第一个部分中,要紧密结合全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通过确定重点,突破难点,紧随考点达到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强,理论抽象难懂,所以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既要严肃严谨,又要富有激情。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引导他们始终站稳站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讲授,教化学生知情意行全程参与。
在学生由聆听、认知到领会的过程中,基本理论讲授可以有效完成传递的功能: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传递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理论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同样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2.教学实践导向
教学实践导向是“三分法”的第二个部分,一般占用的课堂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这里的教学实践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导向功能则预示了课堂教学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可控性。
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进行,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个大前提下,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差异之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充分信任每一个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学生,把1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大胆的交给他们,鼓励、引导他们以主人的姿态来自我展示和观点阐释,客观的评价和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确保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完成。
课堂教学实践是师生互动展示、互相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家互相协作、不断交流思想、主动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提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立足课本的相关原理、观点,拓宽信息量,通过师生自制PPT或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展演,来阐述自我的观点和思想,最终通过讨论、引导等形成共同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
首先,课堂教学实践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导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围绕本节课程的主题或是近期的热点问题,来规定和预设相关实践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4国家发展如此,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亦是如此。因此,教学实践的内容,也应该开拓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可以多元的借鉴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理论前沿,以课本为主、课外为辅,拓展内容,也可以就当前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房价问题、道德问题等现实状况,结合教材内容,师生制作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引发思考、现场讨论、归纳总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做人观。
其次,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做出点评和引导。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要适度的给予肯定和赞赏,侧重表扬他的创新点或者特别出色的地方,这样利于学生兴趣的持续提高和不断努力,以期在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展示出更好的内容和更完美的自我。教师要点评及时客观,扬长避短,发现问题,改进错误,善于给予学生正面的力量,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和学生沟通,探讨PPT或相关视频的主要内容,做出修改、修正,并尽量将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安排在10分钟之内。
最后,及时建立学生的教学实践档案。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学生的教学实践档案,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相应的平时成绩加分,以备期末对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和奖励。教学实践档案的内容可以和教案同步,详细列出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姓名、参与时间、班级、实践内容、优缺点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及时留下学生的联系方式,以备后期修改完善教学实践影音资料的联络之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仍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平等的教学观,教师也应该及时和学生联系。课内外都能体现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同步进行!
3.自学自悟提升
自学自悟提升是“三分法”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占用的课堂时间为10分钟左右。自学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习那些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案例等;自悟主要是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产生的想法,自我回味消化和内化的过程,提升是一个高端的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课程的感悟、体会和思考都是不同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听完这节课后,内心会有想法、会有震动、会有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他会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真善美价值判断的主体,他的境界可能达不到课程要求的那么高,但是他起码不会成为一个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
在这一部分中,内化很重要。从教材本身来说,教材只是一种最基本的自学资源,需要更多正面信息量的支撑,在自学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短暂的交谈和讨论,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共识;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教学手段的掌控自如、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状况的掌握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也是一种有效教学资源;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可控资源。所以这种自学自悟提升,也是双方掌握信息和集中整合取舍课程资源的过程,更是集体成长,有效教学的不可或缺部分。
二、“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开放性的、动态的,也是展开式和“实践”的,运用“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一节《马原》课下来,有张有弛,有益有趣,在互动协作间,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被学生接受,进而引发他们新一轮的思索和探讨。师生课前积极动手,集思广益,发挥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搜集素材制作相关教学PPT或者视频;大家课中讨论热烈、教学实践各抒己见;课堂上一派热血沸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走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境界。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5所以,“三分法”的实施原则有以下几条:
1.祖国至上、立场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祖国至上、立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古人有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心,今人有百折而不挠的爱国之情。南北朝的范晔说:爱国如饥渴。邓小平也曾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6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谈及台湾问题时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祖国至上始终是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祖国的繁荣,甘愿奉献青春和生命。
目前我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7
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的一致;要正面、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两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8。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把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为互相沟通的双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革新和创新,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应是有效的长期渗透的教学。
要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具体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科技发展实际,在教法上有所创新。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真正让他们愉快放松的学习,并使他们学习完课程后能受益终身。
3.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顾钰民教授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活动有着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正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课程内容绝对不能“一刀切”、“理想化”、“真空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0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轻视,教学既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又要充分说理,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困惑,给他们一视同仁的关爱,也给他们双向沟通的机会,从育德到育人,这样的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也是成功有效的。
4.理论创新和改革教法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马原》课程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在上课前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要结合教材,把相关课程资源精心挑选出来,设计到教学方法中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所选的资料、信息要客观、真实、及时,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
“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11它是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要将教材的理论主体化、信息化、灵活化,使教材生动起来,学生积极起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认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12所以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三分法”的实践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拓展到师师合作,再到国内高校的资源共享、互相合作,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交流,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有用人才,强国首先要强教育,因此,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最关键的步骤,关于中国教育的梦,袁贵仁说过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13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得当得力与否。胡锦涛说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4因此,“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值得总结、构建、探究和推广,并有效的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于我们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最终服务于我们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
3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4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人民日报》[N].2011年9月2日.
5 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539.
6 徐 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7.
7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8《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
9 顾钰民、王贤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23.
10 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0.
11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2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38906/
11687454.html
13 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中国教育报》[N].2013年3月8日.
1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作者简介:雷彬(1977- ),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专职教师。思政部党支部书记。
关键词:三分法;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bstract:"The rule of thirds"?is a kind of creative factors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 new teaching methods. Its basic structur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guidance and self-learning of enlightenment. In this three parts around the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parts have different proportion and emphasis, teachers need strong ability of control the classroom and to support a new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the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o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the 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ake a thoughtful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The rule of thi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教材于2007年出版后,先后于2008年1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和2013年5月进行了四次修订。2013年教材修订主要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体现学术界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的。2013版《马原》教材为该课程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马原》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马原》课程在教学中一个最明显的矛盾就是: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该教材编写首席专家逢锦聚曾指出:“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根本的出路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特点出发,按照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壮士断腕”的改革阶段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学生要求,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有新的教法创新。早在2005年1月,李长春就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的目标。”2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适应时代、面向学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和自我总结,我独创出了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三分法”运用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证明: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学习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敢于自我展示、教学效果良好。在这里我将以《马原》课程为例,呈现“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
一、“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内涵
课程模式是课程设计模式的简称,有学者认为包含三种形式:目标模式、历程模式、情景模式。以上课程模式各有利弊,但仍值得借鉴。我对《马原》课“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探究,主要是围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人才的目标来进行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必须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教材始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在以学生为本的大前提下,通过“三分法”来贴近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多元思考,贴近他们的接受心理和价值判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改变纯粹的文字教育,让课程立体生动鲜活起来,让学生参与释放展示出来,最终通过内涵的情景的课程信息教育,达到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轮课程结束后,师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互相学习,思想交流,我们的课程也就从根本上获得了初步成功。
经过两轮的《马原》课程教学,我的“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内容:一小节课(45分钟)=基本理论讲授+教学实践导向+自学自悟提升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基本理论讲授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学实践导向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自学自悟提升约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恒定的,只是一个约数,相对于前两部分来说,“自学自悟提升”部分的时间会更少,主要体现在课后时间的预习和思考以及课中的释疑答惑。随着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其侧重各有不同,但它们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三分法”教学模式。
1.基本理论讲授
教材始终是授课的重要依据。授课过程中必须依据教材,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讲授中,讲授法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基本理论讲授”部分的时间会相对多些,大致是2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并不是一直持续的,中间会根据课程内容有间断,讲授理论知识一般不会持续10分钟以上,中间有间歇,穿插讨论、教学实践、自学等环节。)《马原》课程的理论性强,教学要通观全局,讲清基本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课程讲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来把握,教师必须语言精练,深入浅出,简明扼要。
在“三分法”的第一个部分中,要紧密结合全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通过确定重点,突破难点,紧随考点达到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强,理论抽象难懂,所以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既要严肃严谨,又要富有激情。教师要站稳政治立场,引导他们始终站稳站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讲授,教化学生知情意行全程参与。
在学生由聆听、认知到领会的过程中,基本理论讲授可以有效完成传递的功能: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传递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理论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同样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2.教学实践导向
教学实践导向是“三分法”的第二个部分,一般占用的课堂时间为10分钟左右。这里的教学实践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实践,导向功能则预示了课堂教学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可控性。
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进行,必须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个大前提下,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差异之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充分信任每一个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学生,把10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大胆的交给他们,鼓励、引导他们以主人的姿态来自我展示和观点阐释,客观的评价和引导他们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确保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有效完成。
课堂教学实践是师生互动展示、互相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家互相协作、不断交流思想、主动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提前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立足课本的相关原理、观点,拓宽信息量,通过师生自制PPT或相关视频,在课堂上展演,来阐述自我的观点和思想,最终通过讨论、引导等形成共同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
首先,课堂教学实践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导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围绕本节课程的主题或是近期的热点问题,来规定和预设相关实践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4国家发展如此,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亦是如此。因此,教学实践的内容,也应该开拓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可以多元的借鉴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理论前沿,以课本为主、课外为辅,拓展内容,也可以就当前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房价问题、道德问题等现实状况,结合教材内容,师生制作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引发思考、现场讨论、归纳总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做人观。
其次,学生的教学实践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做出点评和引导。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要适度的给予肯定和赞赏,侧重表扬他的创新点或者特别出色的地方,这样利于学生兴趣的持续提高和不断努力,以期在下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展示出更好的内容和更完美的自我。教师要点评及时客观,扬长避短,发现问题,改进错误,善于给予学生正面的力量,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和学生沟通,探讨PPT或相关视频的主要内容,做出修改、修正,并尽量将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安排在10分钟之内。
最后,及时建立学生的教学实践档案。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学生的教学实践档案,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相应的平时成绩加分,以备期末对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和奖励。教学实践档案的内容可以和教案同步,详细列出参与教学实践的学生姓名、参与时间、班级、实践内容、优缺点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及时留下学生的联系方式,以备后期修改完善教学实践影音资料的联络之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仍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平等的教学观,教师也应该及时和学生联系。课内外都能体现这样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同步进行!
3.自学自悟提升
自学自悟提升是“三分法”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占用的课堂时间为10分钟左右。自学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习那些一看就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案例等;自悟主要是针对教学实践内容产生的想法,自我回味消化和内化的过程,提升是一个高端的层次,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人对课程的感悟、体会和思考都是不同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听完这节课后,内心会有想法、会有震动、会有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他会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真善美价值判断的主体,他的境界可能达不到课程要求的那么高,但是他起码不会成为一个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
在这一部分中,内化很重要。从教材本身来说,教材只是一种最基本的自学资源,需要更多正面信息量的支撑,在自学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短暂的交谈和讨论,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共识;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教学手段的掌控自如、自身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状况的掌握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也是一种有效教学资源;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生活实际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可控资源。所以这种自学自悟提升,也是双方掌握信息和集中整合取舍课程资源的过程,更是集体成长,有效教学的不可或缺部分。
二、“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开放性的、动态的,也是展开式和“实践”的,运用“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一节《马原》课下来,有张有弛,有益有趣,在互动协作间,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被学生接受,进而引发他们新一轮的思索和探讨。师生课前积极动手,集思广益,发挥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搜集素材制作相关教学PPT或者视频;大家课中讨论热烈、教学实践各抒己见;课堂上一派热血沸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走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境界。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5所以,“三分法”的实施原则有以下几条:
1.祖国至上、立场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祖国至上、立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古人有九死而未悔的爱国之心,今人有百折而不挠的爱国之情。南北朝的范晔说:爱国如饥渴。邓小平也曾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6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谈及台湾问题时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祖国至上始终是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祖国的繁荣,甘愿奉献青春和生命。
目前我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7
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的一致;要正面、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实际教学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两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两力”(吸引力、感染力)8。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把单纯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为互相沟通的双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革新和创新,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书,应是有效的长期渗透的教学。
要结合当代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具体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科技发展实际,在教法上有所创新。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真正让他们愉快放松的学习,并使他们学习完课程后能受益终身。
3.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顾钰民教授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显著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活动有着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9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正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课程内容绝对不能“一刀切”、“理想化”、“真空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0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轻视,教学既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又要充分说理,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来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困惑,给他们一视同仁的关爱,也给他们双向沟通的机会,从育德到育人,这样的课程最受学生欢迎,也是成功有效的。
4.理论创新和改革教法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马原》课程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在上课前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要结合教材,把相关课程资源精心挑选出来,设计到教学方法中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所选的资料、信息要客观、真实、及时,尽量使用第一手材料,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
“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操作范型或操作样式。”11它是将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要将教材的理论主体化、信息化、灵活化,使教材生动起来,学生积极起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认为,“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12所以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三分法”的实践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拓展到师师合作,再到国内高校的资源共享、互相合作,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的交流,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仍是培养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有用人才,强国首先要强教育,因此,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最关键的步骤,关于中国教育的梦,袁贵仁说过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13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主渠道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否,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得当得力与否。胡锦涛说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4因此,“三分法”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值得总结、构建、探究和推广,并有效的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于我们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最终服务于我们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
3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4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人民日报》[N].2011年9月2日.
5 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539.
6 徐 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97.
7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8《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
9 顾钰民、王贤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23.
10 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0.
11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2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903/138906/
11687454.html
13 袁贵仁.《我的中国教育梦》,《中国教育报》[N].2013年3月8日.
1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作者简介:雷彬(1977- ),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专职教师。思政部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