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利弊思考
【作者】 高 洁 张晨宇
【机构】 河北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备。我们肯定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应该把握运用的尺度,扬长避短,使语文多媒体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势 弊端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利弊兼有,使用不当,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对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动力性和指向性。”[1] 这种倾向使学生能够带着快乐情感体验学习,激发持久动力;而“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会引起更强烈、更浓厚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凭个人知识储备,通过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传道、授业、解惑”,对生活在这个立体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讲,难免枯燥,再加上学生特定阶段的种种心理特征,使其缺乏学习的兴趣与渴望。多媒体教学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逼真情景,提高课堂参与
语文魅力在于对人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赫·斯宾塞在《教育论》里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去一半。”语文教学若抽掉情感与美的熏陶,将苍白无力。而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时空遥远,审美趣味也已发生变化,要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穿过几千年历史云烟,理解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比较困难。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掩饰的弱点,却正是多媒体教学的长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从而将全体学生引入课堂氛围中,感受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参与。
(三)扩充教学空间,增加信息容量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受教师个人信息储备量及授课方式限制,传递的信息有限。而语文综合性极强,其内容多样性和教法的灵活性恰好与多媒体技术匹配,把课堂教学所需的大量事例、数据、录音、录像等材料浓缩成一个个课件,减少了口头表达所占的时间。另外,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还可以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加到教学之中,加速知识更新,方便教师随时增补学术前沿内容。
(四)拓展思维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认为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时会学得更好。如果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简·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3]。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比如讲授唐诗《春江花月夜》时,学生欣赏诗的同时倾听《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精力集中,记忆深刻,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过分依赖课件,阻碍师生交流
优秀的教师应该能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接收信息,根据教学经验判断其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无声却必不可少。部分教师为了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甚至整节课都在电脑前操作,很少顾及学生的反应,导致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过于依赖课件,长此以往,多媒体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降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被剥夺。同时,教师的授课水平、职业素养也很难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想象力
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想象力的发展。首先,文学欣赏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把艺术形象简化成图画和影像,忽略了学生思考、构图、欣赏、品味的过程;其次,单一画面抹杀了学生多元化的个性;最后,文字本身有其魅力,而呈现出来的图片、影像和声音是对原作理解后的再生品,不能替代真正的文学形象。好比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不管是越剧王文娟版,还是电视剧陈晓旭版,或是绘画作品,都不能丝毫不差地表现原作中黛玉“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神韵。
(三)大量信息堆砌,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学生对于信息需求程度和信息甄别能力有差异。有些老师本身对于授课重点的把握和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待提升,极易导致简单的堆砌信息,用大量的视听冲击淡化个人理解的不足。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反馈与关注,也可能导致视觉与思维的疲劳。
清人笪重光在讲绘画技法时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4],对于语文教学同样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也要注重“留白”,从而形成节奏美,给学生思考时间。“学而不思则罔”[5],大信息量造成的教学节奏加快,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四)形式化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为吸引学生注意,插入一些声音或动态的图片,看似丰富,实则让人感觉“秀”的成分太多。比如老师在讲《猫》一文时,一只小猫会时不时在幻灯片角落蹦出来“喵瞄”叫几声,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屏幕上那只猫吸引了。而当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时,电脑里就响起僻里啪啦的掌声,这样的设计有悖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学生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反而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五)弱化文本阅读,忽略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受到各种电子设备的冲击,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文本阅读,这是很危险的。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如果语文课堂也被“多媒体”垄断,那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只是一句空话了。另外,有了多媒体,老师课堂范读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看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没有涵咏品味的时间,过后就犹如过眼云烟。
(六)封闭式空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环境作为一种真实存在,“默默地说话、默默地育人”[6]。空气流通、整洁明亮、色彩宜人应该是教室环境最基本的要求,而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后,由于客观硬件条件限制,导致多媒体教室是“封闭”和“阴暗”的,否则投影就会模糊不清。在光线不是太好的教室中,学生视力必将受到影响,整个群体的听课效率也会有所影响。
三、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对策
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本质特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多媒体教学必须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文工具,在突出培养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
其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思考的可能性,设置思考、探究环节,同时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学生的困惑,注重彼此思想的碰撞,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再者,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根据语言文字想象具体画面,是语文教学必须训练的基本功。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时,课件设计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想象力训练的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想象力。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注意把握好思维训练坡度,一味“化难为易”、“一目了然”则降低了思维坡度,形成惰性,而若坡度太大容易挫伤积极性。
最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应该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特定情境可以使用相关图片、音乐来营造氛围,但绝不能取代教师讲解与学生体悟。另外,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8] 不能千课一面,形成教学八股。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水平以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更好地结合。
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利弊兼备。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念,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并在实际应用中把握好度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长新知。”[9] 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激励自己,增添新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一定会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敏芳.抓住中学生心理,提高语文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8).
[2]赵莉.论兴趣与学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J].2000(02).
[3]熊生贵.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法指导[J].2001(03).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5]李明阳.论语一中华古典珍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6]张青.通过教室环境布置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J].基础教育.2010(08).
[7]陈春洁.语文学科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8]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40页
[9]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2页
作者简介:高洁,河北献县人。现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张晨宇,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势 弊端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辅助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利弊兼有,使用不当,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认识某种对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动力性和指向性。”[1] 这种倾向使学生能够带着快乐情感体验学习,激发持久动力;而“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会引起更强烈、更浓厚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凭个人知识储备,通过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传道、授业、解惑”,对生活在这个立体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讲,难免枯燥,再加上学生特定阶段的种种心理特征,使其缺乏学习的兴趣与渴望。多媒体教学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逼真情景,提高课堂参与
语文魅力在于对人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赫·斯宾塞在《教育论》里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就会失去一半。”语文教学若抽掉情感与美的熏陶,将苍白无力。而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时空遥远,审美趣味也已发生变化,要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穿过几千年历史云烟,理解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比较困难。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掩饰的弱点,却正是多媒体教学的长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从而将全体学生引入课堂氛围中,感受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参与。
(三)扩充教学空间,增加信息容量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受教师个人信息储备量及授课方式限制,传递的信息有限。而语文综合性极强,其内容多样性和教法的灵活性恰好与多媒体技术匹配,把课堂教学所需的大量事例、数据、录音、录像等材料浓缩成一个个课件,减少了口头表达所占的时间。另外,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还可以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知识加到教学之中,加速知识更新,方便教师随时增补学术前沿内容。
(四)拓展思维途径,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著名的多感官法,认为大多数人在全身心地参与时会学得更好。如果教学中让“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简·豪斯顿《教育可能的人类》)”[3]。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比如讲授唐诗《春江花月夜》时,学生欣赏诗的同时倾听《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精力集中,记忆深刻,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过分依赖课件,阻碍师生交流
优秀的教师应该能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接收信息,根据教学经验判断其理解程度,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无声却必不可少。部分教师为了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甚至整节课都在电脑前操作,很少顾及学生的反应,导致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过于依赖课件,长此以往,多媒体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降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被剥夺。同时,教师的授课水平、职业素养也很难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想象力
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想象力的发展。首先,文学欣赏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把艺术形象简化成图画和影像,忽略了学生思考、构图、欣赏、品味的过程;其次,单一画面抹杀了学生多元化的个性;最后,文字本身有其魅力,而呈现出来的图片、影像和声音是对原作理解后的再生品,不能替代真正的文学形象。好比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不管是越剧王文娟版,还是电视剧陈晓旭版,或是绘画作品,都不能丝毫不差地表现原作中黛玉“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神韵。
(三)大量信息堆砌,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学生对于信息需求程度和信息甄别能力有差异。有些老师本身对于授课重点的把握和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待提升,极易导致简单的堆砌信息,用大量的视听冲击淡化个人理解的不足。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反馈与关注,也可能导致视觉与思维的疲劳。
清人笪重光在讲绘画技法时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4],对于语文教学同样是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也要注重“留白”,从而形成节奏美,给学生思考时间。“学而不思则罔”[5],大信息量造成的教学节奏加快,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四)形式化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为吸引学生注意,插入一些声音或动态的图片,看似丰富,实则让人感觉“秀”的成分太多。比如老师在讲《猫》一文时,一只小猫会时不时在幻灯片角落蹦出来“喵瞄”叫几声,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屏幕上那只猫吸引了。而当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时,电脑里就响起僻里啪啦的掌声,这样的设计有悖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学生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反而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
(五)弱化文本阅读,忽略语文教学根本任务
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受到各种电子设备的冲击,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文本阅读,这是很危险的。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主阵地,如果语文课堂也被“多媒体”垄断,那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只是一句空话了。另外,有了多媒体,老师课堂范读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看似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没有涵咏品味的时间,过后就犹如过眼云烟。
(六)封闭式空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环境作为一种真实存在,“默默地说话、默默地育人”[6]。空气流通、整洁明亮、色彩宜人应该是教室环境最基本的要求,而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后,由于客观硬件条件限制,导致多媒体教室是“封闭”和“阴暗”的,否则投影就会模糊不清。在光线不是太好的教室中,学生视力必将受到影响,整个群体的听课效率也会有所影响。
三、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对策
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首先,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本质特征。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 多媒体教学必须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文工具,在突出培养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陶冶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
其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思考的可能性,设置思考、探究环节,同时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发现学生的困惑,注重彼此思想的碰撞,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再者,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根据语言文字想象具体画面,是语文教学必须训练的基本功。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时,课件设计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想象力训练的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想象力。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要注意把握好思维训练坡度,一味“化难为易”、“一目了然”则降低了思维坡度,形成惰性,而若坡度太大容易挫伤积极性。
最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师应该有选择的使用多媒体设备,特定情境可以使用相关图片、音乐来营造氛围,但绝不能取代教师讲解与学生体悟。另外,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8] 不能千课一面,形成教学八股。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水平以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更好地结合。
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利弊兼备。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理念,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并在实际应用中把握好度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长新知。”[9] 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激励自己,增添新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一定会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刘敏芳.抓住中学生心理,提高语文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8).
[2]赵莉.论兴趣与学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J].2000(02).
[3]熊生贵.多感官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法指导[J].2001(03).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5]李明阳.论语一中华古典珍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6]张青.通过教室环境布置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J].基础教育.2010(08).
[7]陈春洁.语文学科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8]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40页
[9]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2页
作者简介:高洁,河北献县人。现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张晨宇,河北沧州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