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民办高校工程教育的现实性及改革路径

【作者】 王冬良 陈 南 刘远伟

【机构】 江苏南京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淮安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的必然选择,民办高校可以此为契机,科学定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
  Abstract: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y should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applying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Three Integrations”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integration knowledge teaching with ability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 teaching).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omestic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y should grasp this opportunity to scientifically set up the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advance the reform of the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 non-government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education; path of reform 
  中国分类号:G642.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诞生的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基础普遍较弱,在教学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发展速度。同时,随着我国制造装备业不断创新发展,工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高,诸多民办高校均已涉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工作,内涵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1]。面对新要求,如何对民办高校的工程教育进行改革,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工程教育的现状
  1.民办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3年8月,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32%[1];全国民办高校424所,其中民办普通本科高校99所(不含独立学院)。
  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力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民办高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依旧定位于“特色+热门”[2],专业设置方面追求经济社会需求的 “热门”专业。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科结构已从以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向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拓展,其专业设置也更注意面向地方经济和突出应用性特点,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的增长幅度较大,如工程类专业。此类专业的就业率较高,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
  民办院校在办学初期,大多是参照公办本科院校,或是依托母体公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主要是参考公办本科高校,有些是参考 “985”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民办高校必须思考在办学目标定位上,如何做到源自公办本科高校而又与之区别,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新建本科学校。
  3.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4.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民办院校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专业设置仍然是贴合市场需求开设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
  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
  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3],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的战略目标,坚持能力为重的战略主题,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3]。
  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
  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
  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有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下转第25页)(上接第29页)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4]。
  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
  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
  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
  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高等工程教育是为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民办高校可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实践积累的经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3):140-142.
  [2] 柯佑祥,薛子帅.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5-60.
  [3]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4]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4,35.
  作者简介:1.王冬良(1980-),男,江苏武进人,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2.陈南(1953-),男,重庆人,三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3.刘远伟(195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