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学校开展德行教育试行分析报告

【作者】 欧阳雪华

【机构】 湖南娄底市卫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中职学生责任心缺失、价值选择功利化,德行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落实德行教育,学校是德行教育的主阵地,应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积极探寻德行教育的新思路,培养出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试行办法
  Abstract:Today’s secondary vocational?students?lack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ir value choice is utilitarian. So virtue education is imminent, but the key is how to implement virtue educ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school is the main land of virtue education. Thus, we should search for a new thought of virtue education throughvariouschannels and cultivate really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noble virtues.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virtue educ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rial?method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经大大超前于文化的转型,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着人民群众对就业相关的各种技能培养的旺盛需求,而掩盖了甚至消解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1]。学生出现考试舞弊、诚信缺失、价值选择功利化,突出反映了德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德行教育,就是培育、长养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举止,引导他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期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2]。德行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落实德行教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
  1 现今中职学生问题分析
  1.1存在的问题
  现今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选拔考试被淘汰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人文知识面窄,学习缺乏主动性,精神空虚,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差,语言行为不文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差,与父母关系不和睦,性格叛逆,旷课、逃学、撒谎,抽烟、喝酒、打架,顶撞或辱骂教师,易冲动,沉迷于网络,早恋,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偷盗、抢劫,自杀甚至杀戮。
  1.2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之所以现代学生出现诸多问题,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因素有关。
  1.2.1家庭因素
  现代很多家庭都对小孩溺爱,从小要什么给什么,有时可能还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形成孩子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性格。还有家庭暴力、家庭破裂、亲情缺失,都会造成小孩的心灵扭曲。
  1.2.2社会环境
  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影响。例如,学校周边的网吧比比皆是,宣传广告的文字及不雅的图片到处可见。新闻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道德失衡现象时有发生,一部分人是非善恶观念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侵蚀着这一部分人的心灵。
  1.2.3学校教育
  现代教育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道德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学习的过程先学知识,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以至于人才存在着才高德低的现象。
  2学校是德行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德行教育应被重视起来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空有知识而无德行者,知识反济其奸。德才兼备,进德第一,修业第二。不学礼,无以立。只要孩子的德行够深,他不会被吹倒,德行教育破在眉睫。德行意思就是道德之行为,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发展德行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德行建设的认识并协调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丰富德行教育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行教育。
  2.1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做人做事的大学问
  德行教育首先从落实孝道做起,其次学习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和长辈的礼节,第三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处事作风,第四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第五学习做一个懂得爱和感恩的人,第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3]。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内容涉及天地、自然、修身、处事,在各个时代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带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论,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儒家讨论的是人和人的关系,论述如何做人;道家讨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佛家探讨的是自己和自己心灵的关系。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先学会做人才会做事。孟子有三句话诠释了做人的道理:“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为。”我们的行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避免谈论别人的缺点和隐私。《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是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国语·周语下》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告诉我们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晏子春秋》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止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出自《说苑·政理》,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出自《三国志》,意为志士有百种品行,都把德看作是第一位,积德才能成福,厚德才能载福。《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孩子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最佳读物,教导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没有父母,哪来的我们呢?父母为养育儿女操劳了一生,付出毕生的心血,我们应该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又怎么能轻易伤害自己的身体呢?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孩子善心、善念、善行,引导他们有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有宏观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应尽的义务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洞察世间发生的各种事情,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去认识这些现象,从现实的复杂中看到本质,获得更多的心灵启示,成就一个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2.2可通过多种途径将德行文化对学生浸润、熏陶、引导
  2.2.1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德行教育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灵魂。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鼓励人的内在动力。积极营造具有良好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4]。十几岁的孩子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营造德育氛围对孩子潜移默化。在走廊教室张贴或悬挂儒家八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诸事不顺,皆因不孝”等警句。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校规校训等校园文化,营造传统美德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诚信、仁义、孝顺、友爱等传统美德是塑造孩子健康性格的妙方,让孩子有健康健全的人格。营造内涵丰富且优美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会起巨大的作用,促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会在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2.2.2邀请家长共同开展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和讲座
  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引导学生向善,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忱。具体方式: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知识竞答,德行与责任演讲比赛,观看传统文化德行教育大型公益论坛,中华道德模范,中华德育故事,据情况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父母要树立正面形象,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2.2.3教师身体力行,德行涵养兼备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书育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有德行的老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作为教师更应该比其他人更注重德行。教师以身作则,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榜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信念。
  2.2.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行教育
  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习惯,上课时师生双方行礼,穿戴整齐,行姿坐姿端正。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德行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老师一个人的事,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教师在备课时,除了钻研教材重点难点之外,还应当花相当的精力去挖掘所授教材
本身的思想内涵,努力备好德行教育方面的内容。
  2.3德行教育效果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共450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370人,年龄平均15岁。调查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①每周都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吗?②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想自杀吗?③与同学发生矛盾吗?④与父母顶撞吗?四个题公用三个选项:A从不、B偶尔、C经常,每人每题从中选一个答案。第一次调查后,经过四个月的综合性德行教育,再次进行的二次调查.
  调查结果现显示,经过以上综合性德行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责任心、幸福感都明显增强。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落实德行教育任务,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乃至世界和平的睿智之举。我们应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积极探寻德行教育的新思路,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302):3-12.
  [2]罗志.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德行教育中的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44.
  [3]王天桥,张振蓉.大学生德行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和方法探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27):50-54.
  [4]雷胜学.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