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作者】 程婉丽
【机构】 西安市蓝田县教师进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修订的教科书,是最基本的生物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学材”,教师教学的“教材”,课堂活动的“素材”。
关键词:教科书 学材 教材 素材
教科书对于整个教学行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讨论修订过程和教科书的讨论修订过程,倾听了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听取了本学科的学术专家及教学研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科书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的学材,是教师教学的教材,是课堂活动的素材。
一、生物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材”
学生的认知逻辑是加工教科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教科书的组织呈现顺序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高中生物教材,从整体上看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认知逻辑,为学生自主学习达成课堂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共六章,知识的呈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整体框架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细胞的生命历程。而在必修2《遗传与变异》中,对于基因这部分内容,教材的设计思路是:现→遗传因子→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与基因的关系,进而揭示基因的本质。教科书以生命科学学科的内在知识逻辑构成基本框架,使知识的学习顺序与学科知识逻辑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也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和逻辑支撑。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即由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形成的体系。为了突出概念学习,教材在每节前都有本节聚焦,对重要概念以黑体字标注,每章都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特别是自我检测题以完成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对概念的掌握,以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预习时掌握本节的重要概念和知识脉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意义,同时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教材”
只有教师正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并将其内化,教科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显现。
教科书编写的过程中,其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导向是为学生提供科学而权威的知识体系,为教师的再组织和加工提供依据和导向。教科书的首要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领和支撑,其次才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教材。教师和教科书都是学生学习的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把握教科书基本主线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再组织、再加工,甚至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而不拘泥于教科书。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分析科学史建构生物膜模型内容,科学史呈现顺序是: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欧文顿的实验和20世纪初的科学家证明) 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 单位膜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上、有的嵌入分子层(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观察到) 细胞膜的流动性(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的实验),在仔细研究教科书科学史的呈现顺序后,在准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精髓后,大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完善后的科学史呈现顺序是: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排列为单分子层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为双分子层 单位膜模型 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 细胞膜的流动性。这样补充和拓展后的知识逻辑更贴近学生的认知逻辑,知识体系也更完整、准确、科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研读教科书时,应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才能准确理解、接受并内化新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上予以体现。
三、生物教材是课堂活动的素材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这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内化,重新组织和呈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一系列以教材为素材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史探究活动、资料分析活动、实验探究活动是几种重要的活动形式。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获取知识,通过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与能力,领悟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在设计教学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用好教材,保证教材设置的实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其次,在用足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资源。例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细胞核的功能内容的教学,我在研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后,创造性的创设情境,以问题激疑、激思,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资料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
情境:科学家试图利用白色美西螈的卵细胞在不受精的情况繁殖出黑色美西螈,你有什么办法?
资料4、伞藻的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
情境:请设计实验证明伞藻的帽形与柄有关还是与假根有关?(可用彩色纸制作伞藻,进行演示实验)
资料2、蝾螈受精卵的横溢实验
情境:蝾螈受精卵被科学家用头发横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中间有少量细胞质相连,你猜测两部分将如何发育?
资料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情境:如果你是科学家,怎样研究变形虫的摄食、消化、应激等生命活动与细胞核有关?
这样紧扣教材,以全新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模仿中创新。
总之,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寻找、建构高校课堂的过程。在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立足于实际学情,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充分张扬,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生物学素养。
关键词:教科书 学材 教材 素材
教科书对于整个教学行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讲授学科知识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讨论修订过程和教科书的讨论修订过程,倾听了教师和学生的诉求,听取了本学科的学术专家及教学研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科书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的学材,是教师教学的教材,是课堂活动的素材。
一、生物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材”
学生的认知逻辑是加工教科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说教科书的组织呈现顺序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高中生物教材,从整体上看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认知逻辑,为学生自主学习达成课堂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共六章,知识的呈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整体框架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细胞的生命历程。而在必修2《遗传与变异》中,对于基因这部分内容,教材的设计思路是:现→遗传因子→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与基因的关系,进而揭示基因的本质。教科书以生命科学学科的内在知识逻辑构成基本框架,使知识的学习顺序与学科知识逻辑相吻合,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也为后续各章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和逻辑支撑。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即由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形成的体系。为了突出概念学习,教材在每节前都有本节聚焦,对重要概念以黑体字标注,每章都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特别是自我检测题以完成概念图的形式考查对概念的掌握,以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预习时掌握本节的重要概念和知识脉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意义,同时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教材”
只有教师正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并将其内化,教科书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显现。
教科书编写的过程中,其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的导向是为学生提供科学而权威的知识体系,为教师的再组织和加工提供依据和导向。教科书的首要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领和支撑,其次才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教材。教师和教科书都是学生学习的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把握教科书基本主线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再组织、再加工,甚至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而不拘泥于教科书。例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四章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关于分析科学史建构生物膜模型内容,科学史呈现顺序是: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欧文顿的实验和20世纪初的科学家证明) 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 单位膜模型(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上、有的嵌入分子层(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观察到) 细胞膜的流动性(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的实验),在仔细研究教科书科学史的呈现顺序后,在准确领会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精髓后,大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完善后的科学史呈现顺序是: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脂质分子在细胞膜上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排列为单分子层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为双分子层 单位膜模型 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 细胞膜的流动性。这样补充和拓展后的知识逻辑更贴近学生的认知逻辑,知识体系也更完整、准确、科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研读教科书时,应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才能准确理解、接受并内化新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上予以体现。
三、生物教材是课堂活动的素材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这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内化,重新组织和呈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为一系列以教材为素材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史探究活动、资料分析活动、实验探究活动是几种重要的活动形式。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获取知识,通过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与能力,领悟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在设计教学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用好教材,保证教材设置的实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其次,在用足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创新资源使用方式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资源。例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节,细胞核的功能内容的教学,我在研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后,创造性的创设情境,以问题激疑、激思,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资料1、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
情境:科学家试图利用白色美西螈的卵细胞在不受精的情况繁殖出黑色美西螈,你有什么办法?
资料4、伞藻的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
情境:请设计实验证明伞藻的帽形与柄有关还是与假根有关?(可用彩色纸制作伞藻,进行演示实验)
资料2、蝾螈受精卵的横溢实验
情境:蝾螈受精卵被科学家用头发横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中间有少量细胞质相连,你猜测两部分将如何发育?
资料3、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情境:如果你是科学家,怎样研究变形虫的摄食、消化、应激等生命活动与细胞核有关?
这样紧扣教材,以全新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在模仿中创新。
总之,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寻找、建构高校课堂的过程。在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立足于实际学情,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与拓展,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充分张扬,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生物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