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者】 张建民

【机构】 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门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及学习论为基础,极具实践性、策略性与创造性的新兴教育科学。有效教学,必须着力于整合资源,打破常规地对教学内容重新设计;高效课堂,更必须注重策略、斟酌细节、给力于将每课时的教学作为一个话题,一个课题,一个项目去策划、谋划与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高中化学;新课程
  目前,随着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导学案》为特征的有效教学及其高效课堂方兴未艾。然则,作者以为:有效教学依赖于有效设计,高效课堂更依赖其精湛的教学设计。
  [课例设计思路1] 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第二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
  问题情境:每组现有四包化肥样品(均为白色晶体),可能是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该怎样鉴别呢?
  明确任务:①、自学教材内容;②、组内讨论制订实验方案;③、利用现有试剂与器材,检验出标为1、2、3、4的白色晶体分别是什么?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检验结果与实验方案,教师拓展焰色反应,归纳有关离子检验及其化学分析的思想方法。
  课例评析:本课时为活动探究“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及钾离子”的鉴别方法。教材分四项小实验,分别取2ml×××、×××,再各加入2ml×××,……。此常规教学方式就此论是,封闭教条,既不能体现化学学科探究与体验性学习的新课程思想,也惋惜地丧失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更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如此设计,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参与,并获得深刻体验的教学成效。
  [课例设计思路2] 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问题情境:谚语道“一场雷雨一场肥”——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农民伯伯发现一场电闪雷鸣的暴雨之后,庄稼会生长的特别茂盛。
  猜想质疑:雷雨(空气、雷电、雨水)肯定为农作物供给了某种肥料。这种肥料到底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取一个干燥的无色透明塑料瓶(矿泉水瓶),盖紧瓶口竖直放在J1206电子感应圈上,将感应圈两极针穿破瓶壁伸入瓶内,两针尖距离调到5至6cm。
  模拟演示:感应圈接通220V电源,保持连续放电2至3min后切断电源,取下塑料瓶,用母指堵住瓶体一侧的小孔,在白屏前挤压使瓶内气体由另一小孔逸出,观察逸出气体颜色变化。重复上述实验,用透明胶带密封瓶体小孔后,打开瓶盖,向瓶内加入10mL蒸馏水,振荡观察。取少量瓶内液体,用pH试纸检测其酸度。
  互动拓展:学生分组对实验过程及其现象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报,教师归纳拓展至汽车尾气污染、酸雨的形成及环境保护。
  课外延伸:为什么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为什么雷雨会促使而酸雨则不利庄稼生长? 
  课例评析:本课时包含N2→NO→NO2→HNO3的转化、NO与NO2的性质、氮肥及环境保护等教学内容。若按教材照本宣科、轻描淡写,既不能触动认知,反而还会使学生对自然固氮与氮氧化物的环境污染疑惑茫然。然则,通过巧妙的实验模拟,学生便亲临其境地感触了氮气在高温放电情况下被氧化为无色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极易被氧化为红棕色二氧化氮以及硝酸与酸雨的形成,体现了新课程生成型课程观与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课例设计思路3] 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课时、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铝:
  问题情景:怎样由铝屑及常用试剂制备氢氧化铝?胃舒平(成分Al(OH)3)为什么能缓解胃病?
  明确任务:①、自学教材内容,自己设计出二到三种制备方案(写出化学方程式);②、小组交流讨论,将你们组确定的制备方案展示在黑板上;③、按照你们小组认定的最佳方案制备氢氧化铝。
  实验制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备操作,显然,某些小组利用强酸或强碱与铝盐反应没有制备出氢氧化铝。但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一些学生回顾制备开始有白色絮状物生成,随着H2SO4或NaOH的加入很快就消失了。
  教师点评:白色絮状物就是Al(OH)3,它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l(OH)3+ NaOH===NaAl(OH)4,Al(OH)3+ H2SO4===Al2(SO4)3 + H2O。为此,不能用强酸(或强碱)与铝盐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只能用CO2或氨水。接下来引导学生将强酸与强碱制备液混合,尝试有无Al(OH)3生成。然后将学生制得的Al(OH)3收集过滤后蒸发分解,让学生观察Al2O3的形态,检验其是否能与酸、碱反应及水溶性。最后,归纳出氧化铝及氢氧化铝的性质,拓展至明矾净水原理。
  课例评析: 本课例以氢氧化铝的制备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生成型教学策略,不仅突出了重点(铝的化合物),而且突破了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也带动相关知识点(明矾净水),还使学生在过程中把握了必要的实验设计原理。
  上述三课例表明: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的一种途径,也未必最佳途径。有效教学,即智慧教学,旨在启迪智慧,更依赖于高超的智慧去设计;高效课堂,即思维课堂,旨在历练思维,更依赖于整合其力所能及的教学资源,打破常规、注重策略、斟酌细节,给力于将每课时的教学作为一个话题,一个课题,一个项目去重新策划、谋划、设计与精雕细刻。
  “三课例”更表明:课堂的有效,只在于教学重心问题化、实际问题情景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浅显化、浅显问题理性化、理性问题直观化;课堂的精彩,只在于学生的精彩,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精彩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展示自我的喜悦中获得满足与欣慰;课堂的“动”,只在于问题驱动思维,手动带动脑动!让学生充当教师的代言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让学生充当教师的代劳人亲自动手做出来,手脑并用是最有效的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来,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必要而富有成效的事;课堂的境界,只在于以最简洁的线条,开门见山地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单的方式,快刀斩乱麻般地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课堂的成功,更在于从最切近学生的起点出发,激发其思想火花!点燃其欲望火把!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门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及学习论为基础,极具实践性、策略性与创造性的新兴教育科学。更是教师自觉而自发、能动而主动、精心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必须依照《课标》及《考纲》要求,依据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聚集体智慧,自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中谋求契机。从过程、环节与细节中寻求突破。在持续的反思、修正、洗涤与优化中达高效课堂之最佳途径。
  作者简介:张建民:男,陕西省黄陵县人,恢复高考第一届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一次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高级教师,陕西省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化学教研员,现主要从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及教师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