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朗读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金瑞康

【机构】 浙江衢州学院2010级中文系本科(1)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大语文”观的影响下,学生的课外阅读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量能让学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对于识字量少的低年级学生,为学生朗读不失为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朗读读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听觉记忆力,帮助培养学生的注意专注性。
  关键词:朗读故事 阅读 写作 能力提高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知道的,如何指导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工作。我也是。在实习实践中,我就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开拓学生课外阅读的领域,把好书带给学生,把文学展示给学生,把阅读的兴趣还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我尝试了不少方法,其中我一直坚持实践的是每天给学生朗读读故事,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不能完全进行独立,而此时学生的机械记忆、行为习惯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又是最强。因此我选择了帮学生阅读——为学生朗读故事。
  一、为学生朗读故事的意义
  犹太民族据说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后代刚来到人间,就会被父母抱到涂有蜜油的书页前,用舌头添尝书页的甘甜。书是甘甜的蜜——这样的感念越早传递给学生,他们的人生底子就越丰富,越芬芳。我要用我的朗读将文学带进学生的童年,在实践中,我不断感受着朗读带来的好处,愈发了解了它的意义所在。
  1.听故事能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听进而进行模仿,正如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多听磁带,并跟着磁带大声读;我们婴幼儿时期也是通过听成人说话才学会说话的,没有一个小孩是通过看文字而学会说话的。但在平时日常对话中我们所用到的词汇比较少,大约是5000个基本词汇,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后进步就会比较慢。这也是为什么高知家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工人家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原因了。如果我们能以严谨的书面用语来进行我们的日常对话,也就是说每天将学生浸淫在丰富的词汇中,将正确的语法表达视为我们生活的必需,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日益精进。
  2.听故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生活中许多的信息来自于“听”——听广播,听课,与人交流等等。如果一个人的听觉记忆能力强,他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信息,而听觉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的。其次我们知道学习按接受方式的不同,学习者可以分为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触觉学习者以及活动学习者。我们平时的学习大多以视觉为主,听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听觉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使学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吸收信息。
  3.听故事是一种最便捷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方式。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识字量少,所以自己还无法独立阅读,而低年级又是机械记忆最强的年龄,如果成人能把故事以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那么相比没有听过故事或很少听故事的学生,其对于新词的掌握运用都要强很多。阅读能力的高低说到低是背景知识的高低。学生听得多了,所积累的背景知识也相应多了。水满则溢,当学生听到的词语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这些听得懂的词语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以及阅读中的词,无疑,当他们能独立阅读时就会比较轻松。
  二、为学生朗读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为学生朗读也是如此,当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方法的开展朗读,那么这件事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1.精心挑选,吸引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故事的选择一定要能引起学生读下去的热情。考虑到一些经典故事大多学生已经耳熟能详,老师再读对学生来说就没有新意了,没有新意朗读就失去了生命,没有新意也就无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领者应当以较高的姿态,较新的视野去拓展,才能给他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才能激发他人探究的欲望。因此我刚开始为学生选择了一些译本、绘本。这些读本故事新颖,主题广泛。比如《亲亲熊妹妹》、《小熊比尔系列》、《猜猜我有多爱你》……逐渐可读一些有趣的情节连贯性不是很强的书籍,我为学生们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亲爱的笨笨猪》。故事中那只憨厚、可爱的小猪常常让学生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就是书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虽然没有深奥的道理,但学生们已经明白了原来书里的故事是那么有趣。
  2.声情并茂,感染学生
  德国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叫《朗读者》,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老师充满温情的、饱含温度的朗读能把作品中蕴藏的东西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以至于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记得我在为学生们读《夏洛的网》这本书时,书中有一对鹅,每次鹅说话时都要重复三遍,后来他们生了7只小鹅,于是每次小鹅说话都得是7遍。我就模仿着读,开始学生们乐不可支,后来渐渐领悟到这是从一个方面表现鹅的特点——罗嗦;小鹅们的多,热闹。
  3.适时停顿,启发学生
  意犹未尽这是做一件事的最好境界,学生听故事也是这样的,在悬念处打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能引起他读下去的兴趣。尽管是听故事但长时间的坐也是会令年幼好动的学生渐生厌倦,特别是描述性语言比较多的故事或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头,因此一次读故事时间不宜过长,并在高潮处停下,让学生怀着期待去想象故事。好奇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想了解故事内容的好奇心,他会主动去寻找文本阅读。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也可以设计悬念,让学生来参与,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既调动了情绪又活跃了气氛。
  我在讲《招手的小姑娘》时,讲到阿江看到周围一片荒草心生疑惑——这么荒僻的地方哪里来的小姑娘呢?会不会是……我让学生猜:小姑娘是谁,她可能会从哪里来呢?学生们兴致高昂,议论纷纷。猜完了再接着讲故事学生听得更认真了。
  4.讨论辩驳,引领学生
  “学生阅读时的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阅读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阅读主要是了解故事情节,开阔学生视野,而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走进作者的心中、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读完故事后,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问题,把学生从仅关注情节的浅层阅读引往深层阅读,从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和修辞、文体上感受。
  我们在读了《蚯蚓日记》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小蚯蚓的日记吗?你从它的日记中感受到它是一条怎样的蚯蚓?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有趣的故事吗?你愿意像小蚯蚓一样把他写下来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发掘日记的内容,以及了解细节反映人物性格这一写作要点。读了《舒克和贝塔》后,设计了问题——你喜欢皮皮鲁吗?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男孩?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调皮的学生,他们身上有皮皮鲁的影子吗?你觉得皮皮鲁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辩论,学生们摆正了行为价值取向。
  三、为学生朗读故事的成效
  一年来,我坚持每天给实习带班的学生读故事,如今我欣喜地发现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点滴变化,这种快乐更坚定了我要将朗读进行到底的决心。
  1、阅读兴趣提高了。
  这一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并将看书视为乐趣,而且每天看书在半小时以上的人大大增多。还有不少家长告诉我,学生晚上入睡前会一个人看书,看着看着就会笑起来;有些家长“抱怨”,学生常常会坐在那儿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担心眼睛看坏……我窃喜,学生们们开始喜欢上了阅读。
  2、阅读范围拓宽了。
  因为喜欢,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书本。读了《亲爱的笨笨猪》,介绍了杨红缨,推荐学生看了《大尾巴狼》、《流浪狗和流浪猫》等书,学生们自己在书店又找到了其它的作品。读了《舒克和贝塔》,介绍了郑渊洁,推荐学生看《罐头里的小人》,学生们又互相借阅了“皮皮鲁系列”和“鲁西西系列”。读了《夏洛的网》,介绍了EB?怀特,推荐学生看《精灵鼠小弟》,学生们从网上了解了《天鹅的笛子》。读了《风之王》,推荐学生看《时代广场的蟋蟀》,学生们很快找来了《兔子坡》、《夏日历险》……而当时这套国际获奖童书还未在各大书店发行。感受到学生们如春蚕般地啃噬着我推荐的书,我偷乐,学生们会自己找书看了。
  3、作文内容丰富了。
  学生听得多了写作的能力自然提高了,在故事里他们不仅听到了情节,还有生活的常识,人生的价值,这无疑丰富了他们写的素材,积累了写的资料,提升了写的主题。
  有一次写看图说话《小猴学本领》,有学生写到:猴子决定跟蜘蛛学吐丝结网,可是学了很久也没学会,蜘蛛劝他,算了吧,你没有吐丝器所以不会结网的。无疑这是《夏洛的网》给他的启发。
  4.文辞水平提高了。
  一些不会写话的学生渐渐地会写话了,文辞也通顺了,标点更正确了。能干的学生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写作方法,如总分,排比,倒叙。
  总之,我们教师应当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且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学生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伯奎,口语交际策略(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 许多 .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J),小学语文教学,2002,(1)
  [4] 谷生华.林健.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