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职业教育“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 莫小卫

【机构】 广西梧州市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分析了职业教育传统知识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从当代知识观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呼唤知识观的转型。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转型,应从正确看待学生的智能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学生观;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全面评价学生,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职业教育;知识观;课程改革;课堂改革
  现代的职业教育,倡导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核心问题是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观。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了职业教育传统知识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当代知识观的角度分析了知识观的转型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多元智能理论
  1.1八种智能的含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中,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而相对独立的,每个个体至少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内省(自我意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1]。
  1.2智能是一种潜能,是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肯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1.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①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②为理解而教。[2]
  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3]
  1.4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一个个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能力的发展与世界隔绝了,那这种能力就绝对无法发展起来。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实际生活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2传统知识观
  传统知识观确信知识即确定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把握;知识独立于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真正的知识是不变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有效性;理性知识比感性知识更有价值;自然科学知识比社会科学知识更为客观;知识的学习就是个体对知识客观意义的外部领受 [4]。
  3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
  3.1有效性缺失
  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无效教学比例大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是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主要原因。
  3.2创造性缺失
  创造性缺失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归纳思维”。
  3.3主体性缺失
  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缺失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非理性主体性缺失这三个方面。
  3.4情感性缺失
  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现实的课堂教学似乎大多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因素最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知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与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乏科学性。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性缺乏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的情感阻隔两个方面[5]。
  4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5]。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方向、规格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们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反对学校将大部分智力测试都只建立在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基础上。“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力”。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进行职业和劳动道德的培养,将做人教育与青少年未来的社会和职业角色相结合,成为普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做人教育的纽带。
  5职业教育呼唤知识观的转型
  知识的构成可从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知识体和知识势几个方面来分析。教育手段在时间顺序上的一维性和教育内容在知识构成上的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是知识传授的主要矛盾。职业教育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之间都存在严重的维度缺失。
  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内化过程。知识获得不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
  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是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之所以没有考到很高的分数和多元智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倾向(强项、优势领域,弱项、弱势领域等)以及其可塑性、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训练、培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劳动就业的沉重压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等,职业教育单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知识观遭遇严峻挑战,时代呼唤职业教育知识观向“多维、互补的多元知识价值观,知识的内在、开放、动态观,知识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转型” [7]。
  6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转型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是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让学生在“智能强项”中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6.1正确看待学生的智能水平,树立积极乐观的职业教育教学观
  6.1.1差异而非差距的观念
  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所有的智能,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是“差距”的代名词,而应是学生个性多样化的自然表现。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能力特点、学习类型不同的学生存在。以后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应该有一个学生有多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后,可以着力培养增强学生的“智力强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让“智力强项”推动其它学科发展。
  6.1.2多元而非单一的观念
  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智能差异,所以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自身多元智能的分析与开发利用,转变教育观念,开发以“能力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基本教学方法,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关注学生,树立多元化的观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多方面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2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不成功者,他们是考不上高中才选择读中职,不少学生存在较多自卑甚至自弃心理。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没有谁更聪明只有谁在哪一个领域更聪明。充分了解自已的优势智能,扬长避短,可以增强中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及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并不是少数“优等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走向成功。
  6.3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职业性)等特征。中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结合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突一技多能的特征。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多元化、综合化和学生主体化的原则,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理念。因此,应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正确处理社会、学科、学生三者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8]。
  6.3.1基础课程的设置
  作为“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学年的课程是以文化基础课为主的理论必修课,辅之以本职业岗位的实习必修课,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的能力,因而课程的设置应注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实习课应符合职业岗位对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要求。第一学年,教师应了解、关注那些知识基础较好、想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好文化基础课,为将来升入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继续学习打好基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应针对具体岗位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应包括限选课(以专业技能为主)和任选课(以个人兴趣为主)两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应适当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符合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6.3.2专业拓展创新课程的设置
  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发展进程,不断拓展、充实新的课程知识和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紧跟时代的步伐,创设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互动式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接触社会,促进学生的智能全面发展。
  6.3.3课时的弹性化安排
  文化理论基础课应坚持“必需、够用”和“适度、适应”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而言,应按照职业方向,遵循“夯实、加宽”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专业技能课程应按岗位能力要求,遵循“实用、娴熟”的原则,配以相应课时。总体上,理论课应占50%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应占50% 左右。由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同,在具体教学中可实施弹性化安排。
  6.4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观指导教学,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课程教学没能体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应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自主、合作、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思考学生、自己、教学内容等相关问题,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应“改变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各个领域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4.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而且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要关心每个受教育的个体,而中职教育的责任就是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①“探究-互动”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应共同成为知识意义建构的经验主体;课堂应为师生开展主题讨论的平台,教师是主持人,讨论应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 “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②“体验教学”的方式,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可采用角色模拟、目标驱动、问题启发、问题串(问题链)等方式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③“项目实训”的方式,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实物拆装实验、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6.4.2学习行为的互动化、合作化
  要求学生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最佳方式是师生的互动与交往。教育、教学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与学生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前提下展开多维互动,以实现平等交往和民主交往。互动与交往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技能、发展多元智能的基本途径。
  6.4.3教学过程开放、民主、有序
  开放性是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以及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可随时加入任一教学小组,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不再拘泥于固定位置。民主性是指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也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和看法。有序性是指教师要能够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秩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控制时间,问题的提出、探究、讨论、解决等都应保持一定的节奏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6.5全面评价学生,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三大要素,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考试为主。考试是对学生共性的考察,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应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由重视知识评价和结果评价逐渐向重视素质评价和过程评价转变,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应根据评价对象、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等。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美]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著,刘竑波,张敏译.多元智能与学生成就[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J].北京教育,2003(10).
  [3]查有粱.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万松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2).
  [5]吕世虎,肖鸿民.课程与教育研究[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1996.
  [7]周龙影,欧阳华.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8]严雪怡.论职业教育学制问题的职业能力衔接.理论研究,2003,(1).
  *项目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自筹经费一般(C类)课题“多元智能视角下广西中职基础课程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 2013C250]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何伟雄
  作者简介:莫小卫,(1969-),女,广西梧州人,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梧州市卫生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研究。